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为所欲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充满灵性的大自然必须要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寻找,身边的大自然变成了没有灵性、满目疮痍的“破家当”。当务之急是乘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春风,寻回大自然的灵性。
寻回大自然的灵性,就要对大自然有“黛玉葬花”般的怜爱。“黛玉葬花”本是黛玉人格品质的象征,黛玉一生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干干净净就是黛玉一生的理想。其实,大自然也是一样,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太多财富,也给予了我们我们无数抒怀立志的灵感。但我们似乎从来认为本应如此,并“希望”大自然一直如此。可是,对大自然来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不失为一种美,这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开发利用大自然就必须以怜爱为前提,“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更“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怜爱大自然其实就是在怜爱人类自己。
寻回大自然的灵性,就要对大自然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般的难舍。在苏轼看来,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海棠依然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样,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人类从大自然得到馈赠,同样,人类也是大自然之美的主要欣赏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既是大自然的美丽,也是人类豪迈情怀的彰显,没有二者的完美融合,何来这样读来让人心怀释放的诗句?所以,相对于大自然这个从来不言语的巨人来说,人类更要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不舍,天人合一也就是这个道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寻回大自然的灵性,就要对大自然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舍身精神。就像苏轼在《海棠》中用的拟人手法,将海棠化身为“红妆”一样,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的施惠者,更是人类的红颜知己。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与政府部门执法不力、执法不严不无关系。守护蓝天绿水就必须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重打击,加大违法者违法成本,对于相应省委领导干部也要以《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进行追责,“冲冠一怒为红颜”。“冲冠一怒为红颜”就“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冲冠一怒为红颜”还要深刻改变以往的行为习惯,人们都说人最难战胜的就是习惯,人们往往容易苛责别人,一有污染事件发生,人们首先批评的是企业和政府,最容易忘了自己在环境方面的“慢性杀害”,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还得冲自己一怒,深刻改变被自己忽视了的污染环境的坏习惯。
灵性的大自然流淌着潺潺的溪流,而不是污水横流;灵性的大自然充满着鸟语花香,而不是机器的轰鸣;灵性的大自然雕刻着诗情画意,而不是满目疮痍。我们每一个大自然的儿女都有责任寻回大自然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