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您的位置:首页 智库之声 吉乎林:志存高远 勇于担当 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社科力量
吉乎林:志存高远 勇于担当 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社科力量
浏览:22040 来源:青海日报(第7版:理论 2023年09月25日) 作者:吉乎林 时间:2024-01-09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在学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生动实践证明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必须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导向,确立踏实勤恳为人民做学问的宗旨

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赢得民心的“根本政治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从来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不存在“价值中立化”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为人民做学问,就要有一种执着,有一种坚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崇高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民所思所想作为自己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多到基层一线去,多到群众中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二、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立正确政治观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面向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把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牢牢把握各项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城邦统治秩序的设计,到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对新兴资产阶级权利的辩护,再到黑格尔“国家哲学”对德意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论证,无不包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代表并维护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了意识形态属性和学术属性的科学统一。近些年,有人主张淡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属性,宣称“让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对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把讲政治体现到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学理支撑,增强维护核心的定力和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理论工作者。

三、加强学风文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毛泽东同志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文章,而延安整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整顿文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当前,学术界仍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蜻蜓点水或闭门造车等。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社科力量。

四、应胸怀“国之大者”,推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国大局中“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的和谐家园。这里,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共育团结之花,共享发展硕果。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民之所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聚焦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提供决策咨询,回应人民关切,推动社会进步。要针对社会上复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发出理性正义的声音,激发和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群众共识。多到基层一线去,多到群众中去,把论文写在高原的绿水青山之间,努力多出社会需要、人民关注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作者:吉乎林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