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蓝皮书为平台,把西北五省区社科院协作共赢推向新水平
——在西北五省区社科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讨会
暨《西北蓝皮书》协调会、院长联席会上的讲话
赵宗福
2014年3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在这个春风和熙、春暖花开的高原季节,我们欢聚古城西宁,举行西北五省区社科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讨会暨《西北蓝皮书》协调会、院长联席会。这次会议,是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蓝皮书为平台,进一步推进西北五省区社科院协作共赢的一次会议。在学术上,丝绸之路是个旧命题,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她正在也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而《西北蓝皮书》已经成为西北五省区人文社科界表达有关西北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学术阵地和共商协作共赢的交流平台。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蓝皮书编撰命题,与会的很多领导和专家学者提交了论文,也将在下午的《西北蓝皮书》协调会上提出意见建议,一部分论文作者将在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明天,还要围绕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行调研,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多年来,青海社科院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立足青海、面向全国、注重实际、突出特色”及“三兼顾、三为主”的科研方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注重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在昆仑文化、地方经济、地方历史文化、藏学、民族宗教、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生产出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近年来,我们努力强化“五个意识”、处理好“四个关系”,坚持上钩下连、里应外合的办院思路,科研工作追求卓越创新、行政后勤工作追求公平正义,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社科院快速发展之路。经过努力,青海院的智库和学术地位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大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经济社会调查、学术交流与理论宣传,不断加强课题动态管理,积极为国家发展和全省政治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我院专呈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参阅的《青海研究报告》,已经成为青海省应用对策研究的科研品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创办至今已登载300篇研究报告,其中有三成得到省级领导批示肯定,有的已经转化为省委省政府政策,为决策科学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院学者主持完成的《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首次作出评估,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促生了一些生态补偿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再如,经过我院学者的学术积累和品牌打造,青海省委省政府在2012年全省文化发展改革大会上对青海的地域文化作出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的定位,不但使长期悬而未决的青海文化定位问题尘埃落定,而且极大地促进着青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我院学者长期关注并积极参与民族宗教统战工作,所形成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观点,成为省委省政府制定《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的重要依据。
二是为提升学术层次,带动队伍培养,强调“国家课题争数量、省级课题争重点”,精心策划,多措并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自2008年以来,青海院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和立项率迅速提升,到目前总共获批国家项目49项,全院90%以上的科研人员都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们不仅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也就是坚持质量是科研工作的第一生命线的立场不动摇,通过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以及对学术规范的培训和引领,寓管理于服务,有效提升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已结项的多项研究成果获“优秀”等次。而《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获得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现了青海国家科研方面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并在北京举行了高水准水准的开题论证会。青海社科规划基金设立的唯一一个招投标重大项目,连续三年由我院获得,成果均以优秀等次结项。
三是为扩大影响,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五年来连续策划主办了“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2013'中国昆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以及“2012'中国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训诂学与民族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先后邀请2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著名学者聚集青海,增进交流,开阔了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尤其着力打造以昆仑文化为核心的学术平台,把青海多民族多区域文化放在整个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语境中予以关照,取得海内外很大反响和广泛共识,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经过不懈努力,全院上下风清气正,出现一批潜心学术、追求卓越的科研人员,产生出一批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兼具的优秀科研成果。比如《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四个发展”:青海省科学发展模式创新——基于科学发展评估的实证研究》、《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机遇下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研究》、《青海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等。一些成果被高端学术报刊刊载或摘录,在权威出版物出版的学术专著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在最近三届的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我院共获得21个奖项,并连膺一等奖。去年的第十届青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我院三项成果获一等奖,居全省之首。
除《青海研究报告》外,我院还倾力打造《青海蓝皮书》、《决策视野》、《青海时政手册》等咨政平台。我们于2009年创办了《决策视野》,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时提供相关前沿理论动态。2012年,我们对呈送“两会”的《青海蓝皮书》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使其成为一部综合性研究型的报告集成,并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使其能更好地为党政策决策服务。我院编撰并每年更新的《青海时政手册》,以其内容的权威性、完备性和便于携带的特点,受到我省干部的广泛好评。
《西北蓝皮书》是西北五省区社科院协作交流的一大平台。自从这一平台创办以来,我院就积极参与撰稿和交流,这为我院主撰《2015西北蓝皮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去年宁夏院主办的研讨会上,我曾承诺,要把研讨会、联席会办好,把《2015西北蓝皮书》编好,力争做到有声有色。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编撰协调机构,并多方听取意见,确定了研究主题。就编撰蓝皮书,我们的一些独到的理解和理念已经落实在《青海蓝皮书》的编撰、出版、发行中。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恳请各位来宾,在今天下午的西北蓝皮书协调会上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处在青海省的丝绸之路南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认为,丝绸之路南道不仅区域位置重要,而且历史悠久、功能独特。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东西贯通的交通路线,对此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就有过翔实的考论。而汉代以来,丝路南道更是不断见诸文献,张骞通西域归来经过的“羌中道”实际就是东西方交流之路,而南北朝时期吐谷浑以及吐蕃初期的都兰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更加证明了丝路南道的空前繁荣和历史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丝路南道实际是丝绸之路的主道。甚至在北宋唃厮啰政权时期,西宁、多巴都曾经是当时东西方文化贸易的中心。之后的明清时期以及民国时期,丝路南道仍然发挥着部分无可替代的作用。迄今为止流行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民族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都可以追溯到丝路南道的文化传播。可以说,历史上以昆仑文化为标志的青海多民族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是沿着丝路南道传播、交汇、碰撞和融合而兴盛起来的。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区位优势,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今天,青海可以乘势而上,大有可为。
我院历来重视对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且出版发表过一大批著作论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积淀。明年的《西北蓝皮书》也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研究主题。在今年我们拟定的院级课题中,也把这一主题作为重点,准备分10个专题,就青海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比较优势、主要任务、开放性经济、公共外交、民族关系、人文合作、清真产业、历史文化资源、“拉面经济”等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的系列研究。希望承担系列研究的我院科研人员,借这次研讨会的机会,虚心向兄弟社科院的专家学者请教,争取拿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我们将于今年下半年继续在中国盐湖城——格尔木举办昆仑文化国际论坛,论坛主题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密相关。届时,我们拟邀请海内外专家进行研讨,热忱欢迎四省区社科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与海内外专家学者一道,把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愿大家以这此会议为契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蓝皮书为平台,坦诚交流,踊跃研讨,擦出思想火花,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北蓝皮书》编撰等发表真知灼见,把西北五省区社科院协作共赢推向新水平,为西北地区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嘉宾心情愉快、研讨顺利,祝愿大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