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您的位置:首页 党的建设 理论学习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传播与话语权建设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传播与话语权建设
浏览:26836 来源:本站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8-16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传播与话语权建设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系列讲话精神

?

编者按:2016511日,《党的文献》杂志社召开“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传播与话语权建设——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专题学术座谈会。5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与会专家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并对自己的发言稿作了补充。本组文章为该座谈会的发言选登。

?

关于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几点思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兼《党的文献》主编、编审张宏志

?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建设飞速发展,宣传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形成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果。但是,相对于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的要求,仍让人感到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追不上实践发展的步伐。时代对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提出了历史性课题,召唤着广大理论和宣传工作者迎接新课题的挑战。

一、当前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第一,世界与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和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变化的历史新时期,很可能已经接近于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关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世界处于艰难调整期。回顾冷战结束之后近30年时间,世界形势发展很快,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个时期似乎有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突出表现为,近20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挫,整个世界经济长期处于缓慢恢复期、深度调整期。在这个时期,世界上各方利益相互冲撞,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竞相迸发。最近美国大选中出现了一个以极端化言论吸引选民的“特朗普现象”,英国公投通过了“脱欧”决定。这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居然所向披靡,进入了主流社会,可见金融危机对美英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次危机同样深深地打击了全世界,产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2008年这场危机,在历史上的影响仅次于1929年的那次危机。虽然在现代条件下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场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影响不容小视。到现在为止,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结束,其长期后果还需要继续观察。如果说危机前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危机后则正好反过来,是世界多极化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西方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纷纷抬头,全球化进程遇到了波折和逆流。我国现在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我们这几十年来快速发展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相比,已大不一样。这一时期也是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酝酿期。在世界传统市场需求日趋饱和,新的市场需求尚未形成之际,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努力追求新的技术突破,抢占潜在的未来市场。最近,世界信息产业巨头突然都一窝蜂地投入汽车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研发,就是为了抢占新的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中国处于痛苦转型期。这方面的问题学界已有许多论述,我这里不再重复。但是,无论是说我国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措施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还是说中国处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转折阶段,都表明中国正处于一个各类矛盾集中爆发的历史时期。克服发展瓶颈,实现迈向中高端、保持中高速的新目标,需要我们作出艰难甚至痛苦的努力。可以说,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关键时期和决定性阶段。

其三,中国与世界处于复杂的磨合期。中国走向强大,世界能不能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就给我们提出了理论命题。在中国加速发展以后,西方霸权主义大国对中国的警惕性和排斥心上升;而中国现在又处于将强未强的成长时期,周边国家在对华关系上的战略投机心理也有所增强。中国是个大国,东中西部发展的条件各不相同,融入世界之后很可能跟世界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同时都处于竞争状态,这是过去其他国家没有过的。以往流行的“雁行”发展理论已经概括不了中国现象。这种情况下,中国怎样融入世界?怎样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怎样在复杂的环境下走通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面临的日益突出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世界处于艰难的调整期,中国处于痛苦的转型期,中国与世界处于复杂的磨合期。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三期叠加”。从这三个视角看,可以说,世界与中国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而每到一个历史关节点,都为理论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

第二,实践呼唤理论指导,人民需要思想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速度非常快。之所以如此,是时代的需要。这不仅仅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对战略问题的一系列重大思考,也不仅仅是因为某些具体工作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是整个时代的要求。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对内凝聚民心、引领改革,对外解疑释惑、破解围堵。比如在民族复兴的关键历史时刻,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之下,凝聚人心的问题十分重大,中国梦的提出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对外宣传工作也面临新的要求。中国强大了,怎么对待世界?怎么和世界共处?这就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仅仅反复申述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效果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把中国为什么能够发展,中国在什么基础上发展,向全世界讲清楚,让全世界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中国与世界共赢的道路,既对中国的发展有利,也是对世界的发展有利。只有这样,才具有充分说服力。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思想是实践的结晶。习近平同志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关系,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是对广大理论工作者也包括宣传工作者的号召与激励。

二、我们当前具有大力推进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有利条件

第一,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有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有一百七十多年来争取解放的英勇奋斗历程,有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功实践,我们有资本把中国的事情说清楚,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个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是文化自信。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并鲜明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什么是文化自信呢?我以为文化的自信,来自历史的积淀,来自于对本民族历史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信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当然也包括中国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得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发挥出改天换地的力量。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这就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只要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奋斗、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紧紧跟随人民群众的前进步伐,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我们就有能力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立具有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

第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任务和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命题、重要领域、重要范畴。

比如经济新常态问题,就是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在我们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年代,恐怕就不可能研究什么“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再比如说供给侧改革问题。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推出的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立竿见影,见效很快。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呢?这是因为危机的具体情况不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是亚洲国家货币贬值,在出口上和我们进行低价竞争,挤压了我们的出口市场。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出口的目的地市场本身就出问题了,国内也已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时再采取强刺激措施,效果就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另谋出路。我们现在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一方面有效供给又不足,所以,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这个新的思路,从供给、需求两个侧面同时发力,以克服当前的困难。这方面的重大变化,需要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把问题搞清楚,而且要给人民讲清楚。

还比如说大国外交。过去中国就是大国,现在我们正在逐步走向强国,更加应该学会用大国的视角来看待国际问题和周边问题,研究在战略上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处理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例,这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蓝图,而且涵盖了对外开放、西部开发、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文化软实力、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等众多方面,是统筹内外、海陆并举、东西联动的大举措,是综合性的大战略,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以上例子说明,新的实践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提出了重要课题,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土壤。

三、当前推动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深入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有机统一。

理论是宣传的基础,没有理论上的清醒,怎么能说服别人?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宣传是理论的延伸,不是单纯地是将理论研究的结论告诉别人,而且要在对群众的宣传工作中深化研究。在我们理论宣传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课题反馈给研究工作者,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在理论创新和宣传工作中掀起了一股新风。我认为这股新风的特点可以概括成三句话:抓问题,接地气,讲故事。什么叫抓问题,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明确提出,问题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紧密跟踪现实问题、深入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保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旺盛生命力,才能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习近平同志的许多重要论述就是从问题出发的。他的讲话为什么大家爱听、爱读,就是问题导向、观点鲜明、直奔主题、没有套话。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例,有人认为概括不了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很多内容不能包括进去。但这“四个全面”恰恰抓住了我们当前的主要问题。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什么叫接地气,就是要紧紧把握人民的愿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与人民群众交流的语言也要贴近人民的生活。他本人就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文风生动朴实,贴近人民心声,从而也赢得了人民的信赖。什么是讲故事,就是讲究事实的说服力,用生动事例说明问题。比如习近平同志到国外演讲,每到一处总要讲这个国家历史上和中国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共同点,常常是抓住一个小故事来说明问题。他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就讲了在北京的法国医生贝熙叶把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故事。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打通思想上、心理上的障碍,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作出的表率,值得我们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认真学习。

第二,注意反右与反“左”的内在统一。

其一,“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宣传工作也可以说是舆论场上的战斗,更是一场“网络舆论战”。由此,可以把我们传统的宣传工作比作“阵地战”,就是要守住每一个传统媒体阵地。当代新媒体崛起之后,舆论形势瞬息万变,舆论领域变成了“运动战”或者说是“闪电战”的战场。过去,只要我们牢牢掌握着宣传工具,就占据着主动和有利地位。这恰如在冷兵器和热兵器早期时代,只要做好防御工事,筑起金城汤池,敌人就无计可施。横扫亚欧的蒙古铁骑多年攻不下钓鱼城,清军八旗劲旅始终突不破山海关,一战中德军攻不下法国凡尔登要塞,就表明了这个道理。随着军队机动能力、信息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到了机械化、信息化作战时代,攻势作战的效力大大增强,导致了攻守易势,易守难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清朝的岸防炮台顶不住英国的坚船利炮、二战中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挡不住德军的装甲洪流,甚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埃及军队都能在十月战争中突破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充分证明现代战争中单纯的阵地防御已很难取得胜利,运动战、闪电战、突袭战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信息时代,网络舆论斗争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信息传播的迅捷性、网络化和多样性、个性化,使意识形态战场呈现出一种轻骑纵横、战线多变的态势,具有很多与当代军事斗争相通的特点。我们在斗争中也要借鉴现代战争的一些规律,在坚守传统阵地的同时,向攻势作战、快速反应、扁平化指挥、小分队机动作战的方向转变,努力掌握斗争主动权。要掌握主动权,首先要学会设置议题,主动出击,引导舆论,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要及时分析网络数据,适时跟进舆论热点,快速作出有力反应,反击错误言论,有效管控局面。

其二,构建鸿篇巨制和撰写“点穴式”的短?习领会其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中不断开拓前进。

?

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遵循规律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以及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等,决定了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简称“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个重要性和紧迫性,还要把握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规律。

话语体系建设的规律来自于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载体。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什么样的理论才是彻底的理论?理论又是怎样掌握群众的?很清楚,理论所阐明的道理、所揭示的规律是通过话语体系来说服人的,来掌握群众的。这就告诉我们:话语体系表面上似乎只是一个“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而实际上是价值表达、思想影响和真理传播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重要途径,这就是话语体系建设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有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从而使它在世界各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先进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吸引中清楚地看出来。

此外,还应看到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有规律的,提升话语权特别是国际话语权也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作为它们载体的话语体系建设也是有规律的。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规律性,决定了它的艰巨性。当然,惟其重要、惟其艰巨,才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完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要遵循规律、久久为功。在这方面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搞“大跃进”。为此,需要做好这两方面基础性的工作。

第一,要运用好当今我国的原创性资源。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也需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这是极其重要的,而重点是运用好当今我国的原创性资源。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原创性理论,二是原创性话语。

关于原创性理论,远的不说,单就改革开放以来而言,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就形成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原创性理论。从阶段性成果看,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极为宝贵的原创性资源。

关于原创性话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和经济社会变革相适应,许多原创性话语涌现出来。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等等。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又涌现出不少这类原创性话语。比如,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来表述要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用“要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私心杂念,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来表达领导干部应有的历史担当;用“功成不必在我”来倡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来表示我们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决心;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表明“三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用“记得住乡愁”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要求,等等。这些话语言简意赅、富有哲理、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标识性话语,又是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原创性资源。

第二,要实现党的文献语言和学科语言的有机结合与合规律转换。应该看到党的文献语言和学科语言是有区别的,但两者决不是对立的。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实现党的文献语言和学科语言的有机结合与合规律转换。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分清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党的文献语言与学科语言结合得好的话语。比如“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发展新理念”“经济新常态”等。这些话语既是党的文献的关键词,本身又是学科话语。就以其中的“以人为本”为例,如果仅从字面上看,这个提法西方思想家早就提出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地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毛泽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九个字来概括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邓小平有“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名言;江泽民认为“三个代表”,最终要落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以人为本”成了表达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党的文献语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类话语作为学科语言甚至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范畴,从而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学理支撑。

另一种情况是属于极具特色,或称“很接地气”的话语。除了前面提到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等老百姓喜闻易解的话语外,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文献中又涌现出不少这类话语。比如,“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增强阵地意识”;“敢抓敢管、敢于亮剑”;“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等。

列宁有句名言:真理是朴实的。所以决不能把这些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非常“接地气”的话语,简单地同无学理性划等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把包含在这些语话中的哲理内涵揭示出来,这是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由此,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现在看得更加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论述的所有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围绕着这个崇高目标而展开的。

从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上看,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本身也是话语体系的重要创新。习近平同志在论述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中,己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如,“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要把中国梦的内涵聚焦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上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等等。

当前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核心思想和关键话语,并且要把它有机地结合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揭示中国梦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又要运用相关学科的重要概念、基本范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的话语体系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总之,实现党的文献语言与学科语言的合规律转换。这是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当然,这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比如,如何尽快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融通转化,如何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学理支撑等,这些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或者说才刚刚破题。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团结合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

今天的中国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六编研部主任、编审陈理

?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发展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各种看法和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向国际社会展现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是摆在当前思想舆论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今天的中国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以便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了解中国,增加对中国发展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一、今天的中国有底气讲好自己的故事

今天的中国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底气十足,信心满满。这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这种信心和底气,来源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历史上曾长期位居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经济总量一度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中华民族还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其中,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早就扬名海外,经史子集浩如烟海,汉唐气象、康乾盛世更是中华文明一座座矗立的高峰。我国古代先贤主张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至今仍然能给人重要启示。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既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是今天中国具有很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第二,这种信心和底气,来源于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谱写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中国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由改革开放之初第十,连续跨越多个台阶,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今天,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与此同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身体力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今天中国讲好自己的故事、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

第三,这种信心和底气,来源于中国的成功经验和探索为国际社会贡献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中国60多年来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今天已有不少国家由过去习惯“向西看”转而为“向东看”。约旦学者萨米尔·艾哈迈德在《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一书中写道: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阿拉伯人不仅应当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各领域的友好关系,还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努力实现“文明的追随”。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今天中国已经越来越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越来越多地利用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等新机制、新平台,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去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习近平同志围绕“怎么看”“怎么办”两大问题,既为世界经济形势精准把脉,一针见血点出世界经济病灶所在,又对症下药开出良方,提出中国方案。中国的主张得到与会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峰会通过的公报充分吸收反映了中方的观点和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二、今天的中国有必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际社会有了解今天中国的热切需要,渴望能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今天,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热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渴望了解中国的昨天,还渴望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了解中国从哪里走来,未来又将走向哪里,渴望了解中国发展成功背后的秘密,想了解中国发展中的经验和智慧,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国际社会不少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都渴望从中寻求答案。面对国际社会的热切愿望,今天的中国有责任、有义务讲好自己的故事,同各国分享治国理政的经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推动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第二,国际社会对今天的中国还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存在许多不了解、不清楚的地方,亟待我们去解疑释惑,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今天的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快速发展的大国,无疑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类似这样的问题,国际社会广为关注,众说纷纭。这当中,既有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政策不了解所产生的疑问、误解和偏见,担心中国会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发展起来后会不会也搞霸权主义、欺负别人。也有一些人是居心叵测,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发展起来的中国必然成为一种“威胁”,不遗余力地鼓噪“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妖魔化、污名化今天的中国。我国古代先贤说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面对国际社会的种种疑问、误解和偏见,如何做好增信释疑,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包括回击种种不实之词,是今天中国要认真做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第三,在经济总量等硬实力迅速增强的同时,相应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今天中国发展的迫切需要。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既体现在经济总量、科技实力和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方面,也体现在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方面。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软实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可能比硬实力还要大。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不仅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进出口总额连续几年也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之相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态势和西方长期掌握的“文化霸权”,我们还常常陷于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今天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求我们今天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下大气力加强文化建设,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今天的中国要下大气力、用大智慧讲好自己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尤其是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做好中国事情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做好中国的事情是讲好中国的故事的基础和前提。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首先是要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把综合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特别是面对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我们需要下大气力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文章做好,把中国自身的事情进一步办好,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进发。只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了,我们就能更有底气、更有信心讲好自己的故事。

二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延续。要讲清楚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讲清楚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讲清楚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讲清楚今天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我们不妨从中国几千年辉煌璀灿的历史和文化讲起,特别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悲惨屈辱的历史讲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指出,关于中国梦,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向度来认识。看待当今中国,一定要深刻认识中国近代以后所遭受的民族苦难,一定要深刻认识这种长期的民族苦难给中国人民精神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了解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所遭受的悲惨屈辱的命运,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国人民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待。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今天正在做的事情、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

三是坚守与创新的关系。我们有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们今天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特别是我们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评判曲直是非的价值标准。我们要以此为内核,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把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我们具有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郑重表示,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今天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更多地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又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着力打造融通中外、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强阐释的技巧和传播的力度,更多采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更多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方式,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高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知晓率和认同度。

四是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是今天中国最亮丽的一张名片。中国高铁、中兴、华为、海尔、腾讯等众多民族品牌,承载着中华民族自主创新、不甘人后、奋勇开拓的追求精神,蕴藏着无数动人的中国故事,不仅在国内家知户晓、耳熟能详,在国际社会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用户群。像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4年品牌零售量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10.2%,连续六次蝉联全球第一,成为响当当的世界名牌。伴随着中国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势必将有更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人员、商品、资本走向世界,在向世界各国提供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中国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努力更多地承担文化使者的重任,给世界各国带去更多的中国文化、传递更多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认同只停留在“熊猫”“中国功夫”等印象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特别是目前已在积极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是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是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这个战略的实施,今天的中国将进一步更广泛更深入地同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进一步提升文明交流互鉴水平。

五是官方与民间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拓展海外传播网络,丰富传播渠道和手段。打造旗舰媒体,推进合作传播,加强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的合资合作,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也亲自讲述中国故事,讲中国历史、讲中国文化、讲中国梦、讲全面小康、讲“一带一路”、讲中国扶贫,讲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融通各种资源,积极发挥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作用。常言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间外交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联系日益密切,据统计,2015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人次超过1.2亿,中国在外劳务人员达102万,在外留学人员达170万,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近3万家。更何况我们还有几千万海外侨胞,有众多的海外华文媒体。所有这些都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作为文化友好使者的重要作用。

?

努力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研究员张星星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他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广大党史、国史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献为依据,努力推进党史、国史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积极开拓党史、国史宣传与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较好地发挥了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但是,同中国共产党创建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创造的成功经验相比,党史、国史话语权的构建及其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党史、国史工作者在构建话语权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崇高责任

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重要性是由其特殊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党史、国史研究既是严谨的历史科学,又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漠视党史、国史研究的历史科学属性,片面强调其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或是片面强调党史、国史研究的历史科学属性,忽视其作为政治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正确的。从党史、国史研究的学科发展来看,这两方面都有值得认真记取的经验教训。

从党史、国史研究的历史学科属性来说,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认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治史、修史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历史学在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方面的宝贵经验,以扎实严谨、客观公允、实事求是的研究工作,忠实记录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努力探索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为党史、国史的宣传与传播及其话语权构建奠定科学的学术基础。

从党史、国史研究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来说,其承载着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能。首先,党史、国史是记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治国方略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党史、国史成为蕴含和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动教科书。其次,党史、国史研究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资政育人作用,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科学分析党和国家历史的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对坚持和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次,党史、国史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党史、国史凝聚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变近代中国历史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和荣誉,正确认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和光辉成就,汇聚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发展道路的思想认同,对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从当前的国内外舆情环境来看,党史、国史话语权的构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是党史、国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术功底、治学能力和传播方式,与学科体系创新、社会舆情变化、传媒日新月异等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中涉及党史、国史的信息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干扰着党史、国史主流话语的影响力;三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相当程度上泛滥,丑化领袖、抹黑国家、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等错误观点未得到及时和有力的批驳;四是西方主流媒体和一些带有偏见的学者以种种形式散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严重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国际形象。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党史、国史工作者应当切实增强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提高研究、宣传与传播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党史、国史话语权建设,科学揭示党史、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深刻阐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制度的鲜明特色和成功经验,为党和国家营造有利的历史形象和舆论环境。

二、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主要任务

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必须正确认识其基本内涵,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我认为,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扎实严谨的党史、国史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党史、国史的学科体系创新和灵活多样的宣传与传播,形成对党和国家发展历程、辉煌成就、独特经验的权威历史记述,有效统合国内各民族各阶层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认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国内外学术界、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认知,积极塑造党和国家具有亲和力、吸引力的历史形象。

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既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应当着重从以下方面做出扎实努力。

一是在党史、国史的权威记述上构建话语权。目前,党史、国史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专业学者已编写出版了多种党史、国史著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应当根据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需求,针对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特点和兴趣,继续编撰出版多种体裁、多种形式的党史、国史著作。既要有适合党员干部阅读的党史、国史正史,也要有专业学者的专题研究著作,既要有纳入国民教育的党史、国史教材,也要有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读本。

二是在党史、国史的学术创新上构建话语权。应当紧紧围绕党史、国史的学术前沿和社会舆情关注,大力加强对党史、国史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努力推进党史、国史的学科体系创新,积极回应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史、国史的学术和政治关注。特别要加强对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着力混淆、抹黑、歪曲、丑化的重大历史问题研究,在理论分析、史实求证和科学研究方法上占领学术创新的制高点,积极引领党史、国史研究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三是在党史、国史的文献出版上构建话语权。档案、文献、史料是党史、国史最具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的重要载体,也是党史、国史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党和国家档案文献的编辑、出版、发布和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党史、国史研究提供较为充分的史料支撑,并且为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种种错误观点和谎言提供了有力武器。应当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为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奠定更为坚实的史料基础。

四是在党史、国史的社会传播上构建话语权。党史、国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在社会传播方式多样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进一步转变学术传播观念、拓展学术传播手段,在努力创新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学术期刊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利用影视、多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方式,积极适应各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党史、国史宣传与传播的主导权。

五是在党史、国史的大众记忆上构建话语权。党史、国史不仅留存在各种形式的文本记述上,还深深留存在人民大众的历史记忆中。要把正确塑造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历史记忆,作为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重要着眼点和基础性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密切关注党史、国史在大众记忆方面的热点问题和舆情变化,加强正面宣传和疏导,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答干部群众较为关注、疑惑较多的重大历史问题,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六是在党史、国史的海外传播上构建话语权。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着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创造了现代化发展奇迹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在党史、国史的海外传播上进一步提升话语权。要积极拓展党史、国史的海外传播方式,以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党史、国史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与海外中国研究机构、著名学者、学术期刊、文化传媒的联系,以开展学术访问、接受访问学者、举办国际论坛等方式,加强与海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对话。

三、构建党史、国史研究话语权的指导原则

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加强党史、国史主流话语的宣传与传播,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南。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从根本上说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地位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国史领域主导权的斗争。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史、国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着力解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不深、领悟不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功力不足,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等问题,并根据党史、国史研究的特点,正确吸收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有益方法和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史、国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第二,坚持以扎实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学科基础。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必须要有坚实的学术支撑。实事求是、扎实严谨、客观公允的学术研究,是党史、国史宣传与传播的生命力、说服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文献史料、影像史料、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和分析,特别要重视档案文献的运用,提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思辨能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忠实记述历史,坚持秉笔直书,注重信史构建,增强党史、国史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在不断完善党史、国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要把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继承和弘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积极适应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以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研究为主线,以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研究为重点,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策研究,更好地发挥党史、国史研究的资政育人作用。

第四,坚持确立主流话语权与贯彻“双百”方针相结合。党史、国史研究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要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精神承担起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重要责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积极做好党史、国史的研究、宣传和传播工作。同时也要广泛联系和团结各方面学者,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导向作用。要划清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政治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学术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相结合。党史、国史话语权的构建,应当着力于党史、国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的拓展,宣传与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全方位、体系化、科学化的正面宣传,形成反映国史主流、本质和规律的强大正能量。同时,在事关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针对性地抵制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以严谨的学术批评和辨析,划清历史是非,澄清模糊认识。

第六,坚持以研究、宣传与传播的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要根据党和国家发展形势的要求,努力推进党史、国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史、国史的受众在需求、选择、认知、接纳等方面的新特点,更新传播理念,转变学风文风,掌握以信息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制高点,创新党史、国史的宣传与传播方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综合运用与融合发展,以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拓展党史、国史的话语权。

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党史、国史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和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党史、国史工作者要努力弘扬中国古代有志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局长、研究员任贵祥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党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现将其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并谈点初步的学习体会。

一、党史研究和宣传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必须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七大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分管党史工作。他对党史工作非常重视,在他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20106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7月,中央召开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主要表现为否定革命,宣传反帝反封建只起破坏作用,只有资产阶级“启蒙”才有建设性意义;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以英美为师”的所谓“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把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要摆事实、讲道理,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再次指出,社会上存在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回答了党史研究和宣传应该牢牢把握的问题,深刻揭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形式及其本质,强调必须警惕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习近平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所作的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还有一些,如2011年他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题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其中说:“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0121231日,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可以说,这些重要论述,从正面阐述和强调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二、阐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关系,结合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教训,有针对性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013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作了重要论述,他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些论述,人们都很熟悉。但接着还有一段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述,也应该充分重视,他说:“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惨痛教训,深刻指明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苏联解体、苏联亡党的极端危害性和严重性;通过这一发人深省的前车之鉴,来深刻说明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不能互相否定的必要性。我们在学习总书记这一论述时,要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由此理解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不久,就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这样内容的讲话的深意所在。

三、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党的领袖人物的评价,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

2013年下半年,即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掀起宣传评价毛泽东的热潮。分析这股舆论热潮,主流是正确评价、正确对待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但有些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评价,采取不适当地拔高,甚至回复当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也不乏一些否定、攻击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言论,有人还大肆攻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客观评价。

1226日,在中央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代表中央对毛泽东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说:“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