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智见·博长 谢遵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究
谢遵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究
浏览:1926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22-10-18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2022-10-1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悠久的华夏文明。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兴起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曾是夏、商、周、秦、汉、唐和北宋的建都地,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华传统思想在这里形成和发展;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绚丽多彩的唐诗宋词,从司马迁的《史记》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许多不朽的经典著作源源不断地在黄河两岸呈现;丝绸之路的开启,使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行销海外;“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的涌现也与黄河的哺育密不可分

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建设文明中国的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在黄河的历史文化流域范围内,围绕具有时代价值的黄河文化特质,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建设一园多区、一干多支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图片一、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穿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两大阶梯,注入渤海。其现行河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 5万平方千米,从河源到入海口水面总落差4480米

黄河形成于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历史上,黄河河道多次变迁,如黄河上游河套平原内蒙古河段,中游汾渭平原的龙门至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但改道主要发生在下游。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发生过1500多次的决口泛滥,引起20多次较大的改道,泛滥的范围除今河南、山东两省外,向北包括河北和天津的大部分地区,向南涵盖安徽和江苏的大片地区。


史籍中记述,最早的黄河下游河道称禹河,即“大禹治水”以后自然漫流的河道。这个时期,黄河从今孟津流出峡谷,在孟州和温县一带折向北流,经沁阳、修武、获嘉、新乡、卫辉、淇县(古朝歌)、汤阴及安阳、邯郸、邢台等地东侧,流入大陆泽,出大陆泽后,分为多条支流散流进入渤海

春秋时期,齐国于公元前685年开始,在黄河下游低平处修堤防洪,其他诸侯国先后构筑堤防,黄河下游漫流区域日益减少,散乱的分支汊河逐渐归于一条河道。黄河从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变缓,泥沙沉积于堤防之间,抬高河床,易引起决口。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新镇附近)决口改道,这是古籍中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改道后,下游河道改向偏东北方向,经今濮阳、大名、冠县、临清、平原、沧州等地于黄骅入海。这条河道一直到西汉时期才改变,故后人称其为西汉故道。

和禹河同样的命运,经过长期淤积,西汉故道在西汉时决溢增多,最终于公元前132年在瓠子(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发生大决口,河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滥23年后才堵住决口。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又发生大决口,此后近60年,黄河泛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最终造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

公元69年,东汉明帝派王景治河,主要是将河、汴分流。自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北)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筑堤,长500多千米,对防御黄河向南泛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下游河道称东汉故道,流路自今濮阳市西南西汉故道的长寿津改道东流,经河南濮阳、范县,山东的莘县、阳谷、东阿、茌平、滨州等地,在今利津东南境入海?。至北宋初期大致维持东汉以来的河道,称京东故道。后河道淤高,至1048年,河决商胡(今河南濮阳市东北栾昌胡村附近),改道北流,新河夺永济渠至今天津东入海,时称北流,这是黄河的第三次大改道?。1060年,黄河自大名决河东流,于沧州境入海,时称东流(二股河)?

1128年冬,为防御南下的金兵,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留守杜充挖开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和滑县东之间)的黄河南堤,黄河从此向南泛滥进入淮河?。决水东流至梁山泊之南,主流大致沿菏水故道入泗,当时称为新河。经过金末元初近百年间(1209—1296)的自然漫流,黄河于1343至1349年间在白茅堤(今山东曹县西白茅集一带)多处决口,洪水向北经安山、会通河,侵入大清河河道流入大海?。1351年,元朝贾鲁治理黄河,新河道流经今封丘、长垣、东明集、曹县、商丘、单县、夏邑、砀山、萧县、徐州,至邳州流入泗水,并入淮河入海?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防止黄河决口影响漕运,采取了“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防御方略?。1391年,黄河向南决溢,主流夺颍入淮?,此后一百多年黄河经常在南岸决口,沿淮河支流南下入淮。晚明时期,万恭、潘季驯提出了以治沙为中心的治河思想,实行“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针。1578年,潘季驯主持在徐淮之间修筑300千米长的南北大堤,使黄河与淮河合流入海,至1855年于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决口改道?。这就是后人所谓的明清故道。

黄河的现行河道便是1855年在铜瓦厢决口,向东北方向改道而形成。黄河决口后,经约20年的大范围漫流,朝廷才陆续在新河两岸顺河修筑河堤,直到1885年,新河堤防才基本建立起来?。民国年间,黄河河南段的决口逐渐增多。1938年6月,国民政府扒开花园口黄河南堤,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犯,黄河向南改道,经沙颍河、涡河进入淮河,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大片地区泛滥达9年之久,形成黄泛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决口被堵住,此前下游废弃经年的堤防已经修复,黄河回归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故道。

二、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两岸的先民在改造自然、追求幸福、保家卫国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劳智慧、齐家忠国、兼容并蓄、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品格。基于这种品格,中华民族创造了昌盛发达的中华文明,挫败了外族入侵和各种黑暗势力的侵袭,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一)古代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 远古时期黄河文明的曙光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比现在温暖,很大一部分处于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越。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和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质地疏松肥沃,易于发展原始农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器,铜石器并用时代大约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远古的黄河流域先民由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父系氏族公社?。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分布于北京地区的雪山第二期文化,中原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部分地区的龙山文化,陕西境内的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影响范围在泾河和渭河上游以西、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东、宁夏清水河流域以南、四川以北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齐家文化?。这个时期,石器制造技术达到顶峰,出现了井灌农业。半地穴式房屋逐渐被淘汰,圆形地面建筑普遍采用,聚落不再局限于河流旁边的台地,坡地、山冈也出现原始聚落。部落联盟出现,中心聚落进一步发展,有许多用夯土或石头筑成的城邑,如陕西榆林神木石峁,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陶寺、河南登封市告城镇的王城岗等城址。

关于人类的起源,我国古籍记载的盘古开天地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传说,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广为流传。关于黄帝、炎帝氏族起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他们都发祥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黄帝氏族崛起于姬水,炎帝氏族兴起于姜水?。关于黄帝氏族的发祥地,还有甘肃临夏说,或据《史记·帝王本纪》等古籍的记载而持河南新郑说或山东寿丘说?。炎帝氏族的发祥地还有陈(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华阳(今河南新郑市)、烈山(又称厉山,今湖北随县)等几种说法,甚至还有说是在今湖南省?。在河南三门峡黄帝铸鼎塬,留有黄帝部落联盟的大量文化遗址,相关文献也表明其曾在陕西西北部、大荔、朝邑一带及汾河谷地生息,最后进入今河北涿鹿附近?。炎帝部落联盟曾在今河南西部、豫东地区和湖北一带迁徙。相传黄帝部落为争夺生存空间,在阪泉通过三次大战战胜了炎帝部落,炎黄部落结盟,形成华夏族的雏形。九黎族人定居在山东曲阜,在蚩尤的领导下与炎黄部落联盟发生战争,在豫东、河北展开激战,最后在涿鹿、冀州进行决战,黄帝取得最终胜利。一部分九黎族人融入炎黄部落,一部分南下融入苗蛮之中。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出现了尧、舜、禹等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筑城造屋、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发明文字和医药等?

2. 夏商周时期黄河文化的孕育

夏朝曾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其统治中心在黄河中游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夏朝统治期间,黄河流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商灭夏后,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市北),后多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小屯村),商朝的疆域广阔,已经南达江南一带,东北至辽宁省,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在中原一带?

周为商的西方属国,居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宝鸡市境内),在渭河流域发展。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姜尚和周公旦的辅佐下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市牧野区)与商军的决战中打败商纣王,商灭。周朝定都镐京,实行两京制,以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洛邑由沣水、渭水、黄河、洛河与关中的镐京连接起来,成为黄河文化发展的中轴地带,一直延续到秦、汉、唐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最突出的成就是青铜器制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战场。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到春秋末年,诸侯国从原有的100多个减少到20多个?,最后形成秦、楚、燕、韩、赵、魏、齐“七雄”并立的局面。战国七雄除了楚国位于长江流域外,其余六国都在黄河流域。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当时采用的生铁柔化处理技术,在欧洲直到公元初罗马才能偶尔生产生铁?。中华民族发明的冶金技术,直到明朝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社会大变革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私学兴盛。齐国在临淄设稷下学宫长达150多年,聘请各诸侯国的诸多名士学者讲学,收徒授业,著书立说。儒、墨、道、法和兵等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这一时期,黄河流域还涌现了《周易》《诗经》等对中华文化发展和民族性格塑造影响深远的典籍。

3. 秦汉时期黄河文化的兴起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形成了以关中平原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和以华北平原为中心的东部经济区,咸阳、长安和洛阳形成稳定的政治中心轴,将两大经济区紧密连接起来,使秦朝、西汉和东汉保持大一统的格局。秦汉王朝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与车轨制度,调动千军万马开拓边疆,巩固年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约略处于同一时期,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大国。汉朝经济繁盛,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形成了关中地区、三河地区(河东、河内、河南,今山西西南部、黄河以北、河南洛阳以西一带)和齐鲁地区三个发达经济区。铁制农具普遍采用,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传统在黄河流域形成。手工业规模扩大、部门齐全、工艺技术进步,冶铁业成就最为突出。河南古荥镇冶铁遗址发现的炼铁高炉高6米,有效容积50立方米左右,估计日产铁可达1吨左右?。东汉初年,杜诗(河内汲人,今河南卫辉市)发明了水力鼓风的“水排”。炼铁已经开始用煤。商业日益兴盛,咸阳、长安、洛阳都是当时人口在50万以上的全国大城市?。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交通十分发达,秦始皇大修驰道,汉代继续扩展。水路交通主要是继续利用先秦原有的黄河水系和鸿沟进行航运,渭河、汾河、湟水等许多黄河支流也可行船。

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是黄河流域一项最重大的科技成果。东汉张衡(南阳西鄂人,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发明了浑天仪。医学方面,《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编成。“医圣”张仲景(南阳涅阳人,今河南南阳市西南)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是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司马迁(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市)著《史记》,所创纪传体为后世史家继承,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随着封建社会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黄河母亲以积极开放、兼容并蓄的闳阔胸怀,迎来了全方位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时代。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正式开通,我国丝绸大量西运,黄河流域的铁器、漆器、纸张以及井渠技术等在西域流传开来,西方的畜产品、珍禽异兽、植物、乐器、烹饪饮食、宗教艺术等不断东传进入黄河流域。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南海航线为主线,将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中心与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连接起来。海陆丝绸之路使黄河流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空前的规模远距离传播,也使黄河流域大量引入和吸收外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的纷争与融合

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下降,年均气温比现在低1至2摄氏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气候寒冷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谷物产量减少,草原萎缩,北方和西北地区牧场枯竭,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造成了近 400 年的混乱和分裂。战乱迫使大量中原汉族人移居江南地区,使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之中。南北的民族大融合为汉族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活力,为实现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迎来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相对自由,各种思想学说乘间而起,人们对儒学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形成了儒、玄、佛、道并立的格局。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灌溉、瓷器烧制、数学、医学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在文学领域,曹丕、曹植、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家的作品千古流传。在书法绘画领域,出现了锺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及顾恺之、戴逵、杨子华、曹仲达等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书法家与画家。在科学、数学和农学等领域,马钧创造了指南车,刘徽完成《九章算术注》,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等。北魏末年,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5. 隋朝至北宋时期黄河文化的鼎盛

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此后五个半世纪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和再发展时期,隋唐和北宋都是统治时间比较长的统一王朝,只有五代十国时期半个世纪的短暂分裂割据,政治中心长期稳定在黄河中游的长安、洛阳和下游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市),黄河流域迎来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减轻徭役赋税负担;在军事上整顿府兵制;在文化上实行“以文德绥海内”,提倡儒学,选贤任能,不问出身,唯才是举,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李隆基继承唐太宗的政策,选贤任能,迎来了“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库充裕,文化发达。唐朝在军事上灭突厥,降吐谷浑,统一北方,经营西域。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定都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开封成为人口上百万、商业繁荣、文化昌隆的世界大都会?

隋、唐、北宋时期,对外高度开放,在积极与周边各民族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还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与远方各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迎来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时代?

这一时期,在黄河流域的广阔土地上,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获得空前的发展。耕犁作为当时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具不断完备,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桑麻、药材、茶叶的种植得到很大发展。黄河流域手工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河南、河北、山西是唐朝的丝织业中心之一,直到北宋时期黄河流域仍占据丝织业高地。瓷器的生产获得了迅猛发展,北宋时期逐渐形成定、汝、钧、哥、官五大名窑,其中除哥窑外都在北方。冶铁业也取得很大进步,铁的产量从唐元和元年(806)的207万斤增至北宋元丰元年(1078)的550万斤?。煤炭在北宋时期广泛开采,开采技术先进。

随着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政治环境宽松,思想文化、科技学术领域开放自由,黄河流域的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迅猛发展,登上了封建文化的高峰,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儒学得到新的发展,史学高度繁荣,古典诗歌出现唐诗和宋词两座高峰,古文运动摒弃了以往只重形式的文风,绘画、雕塑、书法繁花似锦,名作频现。科技方面,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均发明于这一时期。

6. 元明清时期黄河文化的相对式微

历史上,黄河流域发生过多次人口南迁。西晋后期,黄河流域屡遭战争破坏,人口开始大量外迁。唐末五代时期,黄河河道屡次决溢,北方地区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而南方政治安定,气候适宜,经济迅速发展。北宋时,开封的粮食需要通过漕运从南方供应,开始出现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现象。北宋灭亡后,长江流域确立起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辽、金、元、明、清均建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北移,南北方经济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联通,黄河流域在全国的地位逐渐下降?

(二)黄河“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

革命文化是近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展现了我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其实,古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就勇于用鲜血和生命同腐朽统治和入侵的外来民族展开英勇斗争。早在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由于周厉王的残暴统治,镐京发生“国人暴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为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陈胜(阳城人,今河南登封市)、吴广(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发动农民起义,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唐咸通十五年(874),王仙芝(濮州人,今山东鄄城县北)在长垣(今属河南)发动起义,黄巢(曹州冤句县人,今山东曹县西北)起兵响应,起义军最终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一度占领了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将我国古代农民战争推向了顶峰。

面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黄河儿女奋起反抗,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出生在渭水之滨的苏武(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于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出使匈奴,被囚禁19年之久,仍誓死不辱汉节,体现了为国家和民族尽忠守节的浩然正气。岳飞(相州汤阴人,今河南汤阴县)自幼誓言精忠报国,他带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令金军闻风丧胆。抗倭名将戚继光(登州人,今山东烟台市蓬莱区)面对倭寇的横行,曾慷慨赋诗曰:“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为明朝边防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近代以降,我国人民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清朝政府与北洋军阀以及国民党的腐败统治,黄河流域儿女奋起抗争,这片黄土地上先后爆发了捻军起义、陕甘回民起义、义和团起义等。

正是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传承、转化和发展而形成了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36年,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我们党在黄河流域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抗日根据地。中华民族以不怕牺牲、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在广大黄河儿女的支持下,解放军于陕北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等战役的胜利。在山东,解放军于泰安、临沂、蒙阴、沂蒙等地英勇抗敌,取得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各路解放军的大举进攻,迫使国民党转为全面防御。黄河儿女英勇奋战,出东北,战淮海,过长江,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黄河流域的各省相继解放。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延安、西安事变旧址、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平型关战役遗址、刘胡兰故乡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等一大批革命纪念地,正是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缩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黄河沿岸军民治理黄河,发展经济,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显著成绩。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黄河流域九省区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文化作为旅游和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比如,甘肃武威市出土的铜器文物“铜奔马”,其形象被确定为我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目前,国家批准公布的13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27座位于沿黄各省区?。沿黄各省区的太原、呼和浩特、济南、青岛、郑州、洛阳、西安、兰州、西宁等城市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城市?

三、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路径思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作出战略部署?。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结合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和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建设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黄河文化特质,选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主题

围绕黄河文化具有的时代价值特征,选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主题。这些特征主要包括:创制发端的根源性、领先发展的创造性、自强不息的持续性、家国情怀的统一性、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摧毁反动腐朽统治和反抗外来压迫的革命性等。

一是根源性。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华夏始祖在黄河流域兴起。历史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早在黄河流域形成,早期的城市、文字、青铜器、礼法制度、传统思想体系等都发端于黄河流域。正是以黄河文化为根源和核心,不断融合周边民族文化,吸收域外文化精华,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是创造性。黄河流域的先民在开垦耕地、治水兴利、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长期在瓷器、丝绸、冶炼、造纸等方面领先世界;诞生了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和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形成了有别于草原游牧文化和长江流域稻鱼文化的先进农业文明。

三是持续性。黄河文化既强调尚老崇祖、尊重传统,又追求自强不息、变革图强,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仁爱、包容、务实、勇敢的精神气质。正是先进厚重而传承不绝的黄河文化,保证了中华文明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历尽劫难而绵延不绝。

四是统一性。大一统思想源于黄河流域,几千年来逐渐内化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黄河文明的早期就形成了文化的向心力。通过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和汉王朝400年的巩固,消除群体和地域之间的纷争与差异、追求国家统一,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崇尚的理想,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文化向心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五是包容性。赵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改革,开启了向少数民族学习的先河;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倡导汉化改革,给黄河文化融入了游牧民族勇武豪放的元素;盛唐长安百胡云集,万邦来朝,引进和输出了大量的经济文化成果;北宋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我国的瓷器、丝绸、纸张等行销海外;直到元明时期,中外交流仍然畅通无阻。黄河文化的包容性超越了民族、种族、地域、国界,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特质。

六是革命性。从国人暴动到李自成领导的推翻大明王朝的农民起义,从卫青、霍去病驱逐匈奴到岳飞抗金,几千年来人民反抗腐朽统治和外族入侵的斗争不断在黄河两岸上演,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革命战争时期,黄河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目标,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文化。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在抵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滋养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为黄河革命文化增添了新的重要内涵。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围绕黄河文化的个性特质进行梳理与升华,挖掘出具有时代价值的主题。加强对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文化的研究,提炼出核心文化要素与文化精神,寻找贯通古今的线索,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发挥历史文化遗迹、典籍文献、民俗礼仪等不同载体的作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二)着眼黄河的历史文化流域,规划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布局

现行的黄河河道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夺大清河入海形成的,只有160多年的历史。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范围不能受当前黄河地理流域局限,应将古代黄河两岸一直处于黄河文化圈的地域纳入建设范围。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黄河下游早期文化,均分布在黄河故道中。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范围应包括现有黄河(1855年以来)及古代黄河流经地区,主要包括禹河故道(大禹治水—公元前602)、西汉故道(公元前602—公元11)、东汉故道(69—1048)、北宋故道(1048—1128)、南宋和元故道(1128—1368)、明清故道(1368—1855)。现行河道从黄河上游到入海口涉及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古代黄河还涉及今河北、天津、安徽、江苏以及北京等地。


在黄河的历史文化流域范围内,选取具有重大文化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主题,以黄河为纽带,以黄河河道变迁和流域自然环境变化为脉络,结合黄河文化从诞生到发展,从强盛到相对式微的历史过程,梳理流域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整合具有黄河特色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建设一园多区、一干多支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融合发展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公共服务功能。

黄河文化遗产,像明珠一样散落在流域四处。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通过系统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弘扬,使散落的黄河明珠以黄河文化生态廊道为轴串在一起。全面调查认定黄河流域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遗产,沿黄河及其重要支流、故道建设文化遗址保护廊道和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以文化名城为依托形成河湟文化(西宁)、丝绸之路文化(兰州、敦煌)、民族融合文化(太原、银川)、草原文化(呼和浩特)、关中文化(西安)、河洛文化(洛阳、安阳、开封、郑州)、齐鲁文化(济南、曲阜、临淄)、燕赵文化(邯郸)等辐射中心,统领辐射周边地区,将重要文化遗产纳入国家文化公园系统保护,通过归纳展示、创作演艺、数字再现等方式,讲述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议在郑州设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心园区,其功能是通过相对集中地建设博物馆、文化广场、文化体验走廊等,系统展示黄河流域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全貌,围绕黄河今昔、中华文明之根、中华民族之魂、黄河文化的兴盛、复兴之路等主题,开展研究和创作,全方位地展示黄河文化的全貌,分析黄河文化的兴衰规律,挖掘黄河文化的精髓和时代价值,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三)系统开展保护传承弘扬,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1. 推进黄河文化的系统性保护

文物古迹、文化典籍、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治河工器具等文化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全方位开展系统保护,防止这些宝贵资源在不经意间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一是全面开展黄河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统计工作,摸清黄河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将成果绘制在黄河文化资源地图上,服务于系统性保护。二是黄河流域的历史资料极为丰富,考古发掘出了大量的遗迹遗产,要以历史发展逻辑为轴线系统梳理,根据其重要性和稀缺性,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三是积极组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 实施黄河文化项目带动工程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礼法体系、文学艺术等共同构成了黄河文化的基本要素,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葬文化等,都是黄河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应运用黄河文化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分支,围绕文化主题推出精品力作,实施一批黄河文化项目带动工程,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国家形象和民族符号。一是以“水”作为主线,为世界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中国方案。系统地梳理黄河沿线的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遴选一批能够彰显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黄河文明标识,构建黄河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体系、主题展示体系、文化旅游体系等,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二是以黄河下游历史流路变迁为脉络,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文化展示带建设推动黄河干支流及故道、重要山脉等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整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的各类资源,形成复合型文化旅游和生态廊道,成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三是彰显集体智慧,揭示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讲好“黄河故事”。提炼地理景观、文明起源、姓氏寻根等黄河文化标识性符号,结合新时代特点讲好“黄河故事”,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一系列业态和手段,向公众阐释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形成的原因,展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成为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纽带。四是规划一批重大文化线路,布局一批文旅融合重点区和重大工程项目。从中华民族培根铸魂的战略高度,规划一批重大黄河文化线路。比如,治水安邦之旅(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早期中国之旅(彰显黄河文明的连绵不断)、中华古都之旅(坚定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姓氏根亲之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华夏经典之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同时,以文旅融合重点区和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