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2021年第3期
浏览:2937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21-09-23

·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

01 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逻辑探赜 ?李爱龙

摘要从基本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跃迁,是现实的人的本质性诉求,也是贯穿着人类实践过程的一条基本线索。然而,这种需要层次的跃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根本动力来自社会生产。因此,生产需要就成为基本生活需要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纽带,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需要体系”。从人类实践过程来看,生产需要的充分实现以竞争性的生存意识为主观条件,其基本形式就是资本增殖欲望。资本增殖欲望不仅刺激社会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大,为需要层次的跃迁准备了物质基础,而且推动消费活动的强制升级,赋予需要以全面而自由的特征。然而,作为美好生活需要的异化形式,资本增殖欲望将人类社会置入财富的幻象。这就需要超越资本文明,探索美好生活需要的应然状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美好生活需要具体地表现为劳动需要,劳动不仅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是推进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本质上也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在根本上确证着“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0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重光 李武装

摘要“空间转向”的发生有其明显的现实社会背景和时代境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实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既有空间思想的再发挥和精进,从而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之说。其真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助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开辟了资本主义危机化解的思想视角;锻造了“空间”武器并使其成为颉颃资本主义的新生力量。尽管如此,亦不能效颦新马克思主义将空间从特定社会形态中剥离出来,用“空间逻辑”置换“生产逻辑”,最终一厢情愿地扛起“空间本体论”大旗。这样做势必消解而不是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有鉴于此,无论是考察“空间转向”还是审视历史唯物主义,都应当“回到马克思”,在传承马克思原初话语基质——资本逻辑、生产逻辑、历史逻辑和解放逻辑基础上,更多捕捉到融当代地理景观、城市建筑、身份认同、权利涂层、生态环境、虚拟渊薮、民族复兴、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等为一体的空间叙事新质素和新样态,也即葆有空间逻辑的永续在场并合宜发酵智慧。唯有如此,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才可能彰显出全部理论和现实意义,其当代重光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8??主体前提·历史根基·实践形态:马克思澄明共享意涵的三重进路 ?颜军

摘要:马克思在对共享主体之维进行主体间关系的深辨中为我们阐明共享的主体前提,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主体间关系是确立共享的主体前提,进而指明共享的平等原则。马克思在对共享历史之维的现实审视中为我们揭示共享的历史根基,指出人类社会从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向为共享开辟了道路,昭示世界走向普遍共享的历史必然。马克思在对共享实践之维的路径勘探中为我们指明共享的实践形态,阐明真正的共同体是普遍共享的实践形态。马克思澄明共享意涵的三重进路为各发展主体秉持主体间平等的价值原则提供了价值引领;为我们深谙平等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是世界历史和谐展开的必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真正的普遍共享指引了方向。

·建党百年理论与实践·

26??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建设的三重维度 李红军 刘晓鹏

摘要: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价值诉求与政党意志表达。恢弘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现代化创业史。从历程之维审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大致分为萌芽期、开端期、发展期和完善期四个阶段。从价值之维考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催生了分步走发展战略的实践与理论,推进了中国脱贫事业的决定性胜利,贡献了现代化的“中国式”方案,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从经验之维体悟,秉承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基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决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保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政治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历史经验。

36??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王可园

摘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规定,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到基本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续强化和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调适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加强四个阶段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的百年实践形成了十分重要的经验:充分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完善体制机制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保障。

48??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靳燕凌

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视农村党组织在农村变革中的引领作用,是中国民主革命能够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举措。梳理建党百年以来我国农村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百年历程中取得的历史经验,对于理清新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思路与任务,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工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5??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百年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张博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理论武装和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这些经验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诠释学理路

——来自汉斯-乔治·伽达默尔的分析视角 田建荣 司建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以伽达默尔诠释学为研究工具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涵括历史文本、文化教育、团结实践三个维面的价值理据。一是历史文本的维面,旨在神话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腾、创世、始祖神话皆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二是文化教育的维面,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通过推广通用语言和文字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团结实践的维面,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德取向,守护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73 西北民族走廊上的族际亲缘关系研究

——兼论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徐燕 丹曲

摘要本文以西北民族走廊上的唐、孔两姓为个案,对其“跨”民族的族际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表现了中国家族文化中以“和”为核、强调个体忠孝于家庭、家族、国家的伦理价值观念,认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对于传承“个人-家庭-家族-国家”这一充满差序格局色彩的“文化基因”发挥着筑基树本的作用,成为培育“各民族亲如一家”认同的重要力量,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益裨助。

8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世班禅爱国思想的精神内核 兰才让 刘旭东

摘要十世班禅是一名将“爱国、爱党和爱教、爱民族”完美地统一起来的“最好的爱国者”,他的爱国思想源于其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形成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十世班禅爱国思想的精神内核。深刻认知十世班禅爱国思想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特别是涉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的文化共性、心灵共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

89??生态主义变革的形而上学魅影及其现实困境 李勇强

摘要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选择和环保口号,生态主义变革有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囿于单向的形而上学思维羁绊,又面临一系列现实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从而降低了其化解环境难题的能力。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基于价值观的伦理变革,忘记了自然不公平背后鲜活的不公平的社会内容;伫立于精神深处闹变革,昭彰了其变革的唯心主义本质;从生态学这一“科学之眼”出发审判科学技术的原罪,却陷入了神秘主义的窠臼。为此,生态主义要化为切实的行动,就必须走出固有的形而上学性的运思路数,在鲜活的现实中寻得破解生态难题的密码。

103??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SWOT 分析与发展对策 张俊英

摘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青海旅游走向国际的重要里程碑,从当前青海旅游的现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五个方面作SWOT 分析,得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的结论。通过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提出青海需要采取顶层设计和规划、构建国际化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健全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树立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推动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配置水平等六大战略对策,以期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的实现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经济学研究

110??高校产学研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机遇与路径

李滋阳 石宏伟 罗建强 朱珠

摘要: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高校产学研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实现“中国智造”跨越式发展。高校产学研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依然存在瓶颈,包括政策体系完整度低、教研场景驱动性低、科研成果适配性低和成果的投资收益问题等,另一方面亦具备四大发展机遇,即经济社会新跨越思路、传统制造业累积势能、教育供给侧变革需求和科研工作聚焦感提升。基于此,提出四点推进路径:精准支持各级政府政策创新、打造数字化人才培养高地、加深基础研究稳固核心技术积累以及以知识产权保护明确研发红利分配。

119??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研究 刘林 陈少晖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心逐渐从资产负债管理转变到风险计量与优化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上。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在银行分支机构层面对经济资本实施限额管理,并建立“交易市场”调剂限额余缺,强化资本对业务拓展和风险扩张的刚性约束。研究发现,限额管理模式可以调动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加强资本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128??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苏薇 宋福铁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好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然传统金融发展存在“金融租金”门槛,金融排斥现象下经济稳定发展受阻,提升金融普惠性、包容性已成为金融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青海省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牧区是青海省金融服务的可获性最薄弱区域,金融排斥制约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社会学研究

137??社会矛盾变迁:社会治疗与社会心理服务 朱兴国 郭本禹

摘要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良好社会心态的支撑,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动力源泉。社会治疗是20 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流派。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治疗提出了发展式表演理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后现代心理治疗、发展式教育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变迁视野下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了以重启人的发展、提升人类心理健康水平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我国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144??新时代处理公平正义问题需要汲取的经验教训 王丹丹

摘要: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以及不断总结的历史进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并赢得人民信赖与支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样十分重视历史经验、历史思维方法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强调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把握发展趋势、提高科学认识,以便更好地关切现实、警惕未来,更好地回答和解决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深刻总结和认真汲取国内外公平正义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全面地认识现阶段我国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事业走向胜利的必然逻辑。

法学研究

150??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法辨思 郭少青

摘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基因编辑、无人驾驶汽车、3D 打印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同样将是一场系统性革命。其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和治理模式的变革浪潮,也深刻影响着环境法的进程,主要表现在破解和重构束缚着中国环境法治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重构环境权力,整合优化环境法律的调整工具,变革环境法治的技术主义路径。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将对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提出挑战,包括环境正义、环境政府权威和环境法治安全三个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于当下中国的社会治理和环境法治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怎样能真正惠益于民,让公众享有科技革命带来的福祉,而不是造成更大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割裂,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58??我国商业模式专利化保护困境解析 宋志国 贠雪妍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导致商业模式创新方式逐步转变为技术化创新,由此赋予其自身以技术性,使其具有可专利性,而我国专利审查指南的修订也提升了商业模式专利化保护的可行性。我国现行专利审查制度整体可适用于商业模式专利,但仍存在客体要求易于满足、审查思路不清晰、现有技术检索以及审查员主观影响等细节问题。我国可在明确商业模式专利保护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审查方式,以使审查制度更适合于商业模式专利申请,并构建相应的支撑制度以完善商业模式专利化保护制度。

文学研究

167??叶燮诗法思想的原创性阐释 杨晖?罗兴萍

叶燮是清初著名的论诗家,其《原诗》中的诗法思想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他针对汪琬技法层面上的诗法观,要求在“文”“质”的具体关系中论法,强调诗法的具体性;以时代与创作主体“才胆识力”之变,论证了诗法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将诗法视为“虚名”,肯定变化无常是诗歌创作独特性的表现。叶燮提出了作诗不为法则牢笼,应当尊重诗人创作自由,坚持诗歌创新的合法性,这一诗歌自由创新的思想及其论证方式的表达都表现出一定的原创性,对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75?“气”与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学思想 李明

摘要“气”是理解明代前后七子诗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在思想层面,相对明初程朱理学的以“理”压制“气”,明代中期以后则出现了“气”论哲学的复兴,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前后七子的思想中。从士风层面来说,七子派的文学复古同时也是一场针对卑弱士风的崇尚气节的士风振奋运动。与士风相表里,前后七子也崇尚慷慨尚气的诗风。前后七子以“气”论诗,意义还在于反对宋人的以“意”为诗,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与宋诗重立意相反,七子在创作论上提倡自然气感。针对宋诗的辞意刻露之病,七子倡导一种浑然的气格。“凡象皆气”,七子对“气”的重视还表现在对“象”的强调上,这与宋诗多以意直陈不同。宋诗主平淡,而七子论诗重“声”“色”,声色皆气,因此这也是他们以“气”论诗的表现。

历史文化

185??晚清时期清政府经略西北中的海关协饷 刘锦增

摘要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在经略西北的过程中,逐步将海关税纳入协饷供应体系,并使之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清政府通过由户部四成洋税项下调拨和指定各海关由六成洋税项下协解的途径,来保证军费的供应。不仅如此,清政府还命各海关承担伊犁赔款,并多次以海关为担保,进行借款,以应对协饷不足的难题。晚清时期,清政府逐步将海关税纳入协饷来源体系,是清政府基于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嬗变而做出的调试。研究晚清时期清政府经略西北中的海关协济,以及晚清协饷供应体系的变迁,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晚清时期西北经略中军费问题的研究,还有利于深化学界对晚清财政史的研究。

198??过渡与重生:青海海西蒙古族丧葬文化刍议 吉乎林

摘要: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海西蒙古族丧葬礼仪是蒙古族丧葬文化的地域化现象,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以青海海西蒙古族丧葬文化为研究主线,对海西蒙古族丧葬礼俗、过渡礼仪、丧葬观念、丧葬文化建构和丧葬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梳理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