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2020年第3期
浏览:3597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20-11-08
 政治学研究

01  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理论武装及其当代启示    金民卿

摘要:在解放战争这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实践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群众;出版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为干部群众学习理论提供基础条件;根据实践工作需要、立足人们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回答人们的思想困惑;以整党整军的方式提高党员干部和指战员的思想觉悟。新时代理论武装工作要传承这些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并正确处理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最新理论成果的关系、适应群众与引领群众的关系、理论武装与思想斗争的关系。

09  政治仪式的记忆再生产向度:国家认同的生成考察    曾楠

摘要:集体记忆是族群存在与发展的历史证据,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政治仪式作为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通过唤醒→重构→固化→刻写的完整流程,实现记忆生产与再生产。政治仪式的记忆再生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象征建构。揆诸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政治仪式的记忆再生产总体呈现自然必然性阶段神秘附魅性记忆再生产、经济必然性阶段祛魅物化性记忆再生产、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互动人本性记忆再生产的变迁历程,国家认同相应呈现混沌化→私密化→理性化的不同表征。

16  从生存正义、分配正义到仁道正义

——古典儒家正义论的三重逻辑            张秋山 贾琳

摘要:由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之间的正义理论形态存在诸多差异。就我国古典儒家思想而言,“正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伦理范畴,而是渗透在与仁、道、礼、义、中庸、正名、均富等相关概念之中,通过这些概念,古典儒家的正义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儒家正义观是一种广义的正义观,其逻辑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和面向,即对普遍的人格尊严进行平等对待基础上产生的生存正义;以应得为基础,通过差别(“礼”)原则安排社会秩序和资源的分配正义;以仁爱为最高价值,在对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中实现社会资源共享的仁道正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和政治范型,古典儒家三种形式的“正义论”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并在历史过程中对民众思想观念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研究

 ·生态建设·

23                地方生态合作治理的逻辑切换和现实建构    赵德胜 

摘要:当下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必然要体现在现实中的地方生态治理层面,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不二选择。而就地方生态治理而言,超越传统意义和简单层次上的府际协作,走向多元主体治理结构下的地方生态合作治理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地方生态治理的创新和生态文明体制的变革需要完成从经济理性到公共理性的内在逻辑置换,着力实现更加高效、更具活力的生态合作治理机制的构建。

30  川甘青毗邻涉藏地区生态治理路径优化研究

——基于地方政府、寺庙、农牧民的三方动态博弈视角    柴剑峰 龙磊

摘要:川甘青毗邻涉藏地区生态脆弱且地位重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治理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借鉴博弈论思想,建立了包括地方政府、寺庙、农牧民在内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各行为主体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决策演化。结果表明,该博弈系统具有多重复杂情形,当地方政府、寺庙与农牧民的策略选择为{有效监管,适度引导,配合}时,三方博弈可达成共同治理的动态均衡,生态环境能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结合对农牧民生计行为与生态意识的实地调查数据,对该三方博弈系统进行验证性分析,发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牧民生态意识缺乏有效引导、宗教力量参与不足是阻碍研究区生态治理的重要原因。

 ·社会治理·

41       大数据语境下道德治理的创新进路       谢桂山

摘要:大数据嵌入社会生活之现实场域,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凸显出了传统道德治理机制的不足以及当下治理机制的脆弱,显然,建构现实——虚拟一体化的大数据道德治理模式,成为公共治理亟待探究的重大课题?;诘鼻按笫菥秤龅南低撤治觯冉募际踔С?、全新的主客定位、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数据化的思维方式,成为道德治理创新的必然进路。 

50       回风险:论全球公共?;闹卫碜?    徐亚清 于水

摘要: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社会问题,使从学理层面探讨全球公共?;闹卫碜蚓哂猩羁碳壑怠F涔丶谟谡一胤缦照庖煌斫缁崤欣砺厶岢龅暮诵拇驶?。此概念产生于?;【白陨碓诩铀僦械淖钪帐Ш?。由于兼具反思与现实效应的双重特质,风险亦可称为晚近治理的批判与经验两重范式能够得以统合的坐标,从而使公共?;闹卫碜虺晌赡艿拿狻W蚰耸且苑缦兆;诘?,由原先崇尚加速却默认社会结构固定化的叙事预设,转至透过日常生活合理定位技术的启蒙语言,以包容化的社会结构、总体化的国家权威为依托的治理之道。在此转向中,良善的治理愿景将通过实践得以确立。

59                全球深海治理:发展态势、现实困境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王发龙 

摘要: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特殊形态,全球深海治理是指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公民个人等各类属的国际行为体凭借一定的理念、制度、方法、行为,通过共同处理、应对全球深海区域之内的公共事务与共同问题,进而实现深海永续发展以及人海和谐共处的集体行动和实践进程。作为一项起步晚、进度慢、历时长的过程性工程,全球深海治理随全球深海问题的凸显而逐渐产生,应人类深??⒌南质敌枰欢贤平?。目前,全球深海治理处于部分主体治理、部分区域治理、部分领域治理的“部分治理”阶段而非“全球治理”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深海治理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完善的制度框架、广泛的理念共识。作为全球深?;疃闹匾斡胝?,中国理应在科技、制度、理念等方面提供相关全球公共物品,以助力国际社会破解全球深海治理困境、提升全球深海治理效度,消弭全球深海治理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之间的鸿沟。

70  明清河湟地方精英乡村社会治理作用初探     杨军

摘要:明清时期,在政府权力触角尚未完全触及的乡村基层社会,士绅、乡老和宗教人物等基层社会精英组成的民间组织在基层文化教育、道德风俗、灾害赈济和乡村防御等社会治理方面对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河湟地方史志资料记载,分析了明清河湟基层社会精英构成及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丝路建设·

76  “一带一路”视域下合同“镜像规则”研究    王保民 庄叔乔

摘要:“镜像规则”作为两大法系传统契约精神延伸,要求要约与承诺一致的苛刻衡量标准严重制约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同缔约成功?;诟迷蛄邮朴跋旌饬?,国际统一立法方面CISG 就“镜像规则”适用采取灵活应对。一方面,肯定其积极效能;另一方面,对要约变更情形予以区分,对格式之争问题形成“相互击倒规则”重要制度设计。对此,我国合同立法应立足国情,积极参照移植公约高超立法技巧,努力期许契约公平与缔约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弥合。 

83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                   王易之 李昊 梁沛

摘要:201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给出了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新思路、新战略,这也是我国在施行经济结构调整又恰逢2008 年以来国际金融?;拇蟊尘跋伦龀龅木米陀肷缁嶙试丛俜峙涞拿髦侵佟V邪途米呃取耙淮宦贰钡钠旖⑾钅?,作为利用巴基斯坦区位优势,以合作互利为准则建立的,起点喀什,终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惠及中巴两国人民,极大促进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和我国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另一个方面对于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改善国土开放格局有着积极的作用。

89  “一带一路”倡议下青海省出口贸易结构实证研究    汪晓文 张辉

摘要:“一带一路”是统筹中国东西部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青海省可借此机遇调整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2007-2018 年青海省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的灰色关联度为基础,对出口各结构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青海省出口贸易在商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加工贸易发展滞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外商投资出口规模弱小等问题依旧突出。为此建议,青海省应突出特色与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出口经济增长新动力。

 ·文学民族志·

96        学民族志:一种学科协作的方法论范式             彭兆荣

摘要:文学创作素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圭臬,却缺乏“回于生活”之一环。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述”历史性地演化成了“话语权力”;“书写文化”将其他表述方式挤压,甚至使之“失声”。文学民族志致力于以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方法,不仅补充了文学“回于生活”的失缺,而且有助于在“生活”的现场找到和体验多种表述:口述的、音声的、仪式的、器物的、体姿的、图像的等,充实文字作品的单一性表述。文学民族志范式还有助于体会作家作品中的原型,即将作品“回归”到生活的现场,一方面确认作家对生活本源的认知、体验、感受的“部分选择”;另一方面,现场的“参与观察”有助于对作品的体认和理解,使得文学与生活得以互证。文学民族志在“取证”方面也有独特的方法和手段。本文是笔者提出“文学民族志”以来的首次完整表述。 

104  文学民族志的概念、方法及实践

—— 一个跨学科的文体实验                     王艳

摘要:文学民族志(literary ethnography) 是将文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结合在一起,将民族志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以人类学参与观察的方法介入文学作品,包括到作品的发生地,对作品中的原型、原景、原物进行调查,包含了“四合四维”的阐释性结构。所以,文学民族志包含着多学科交叉,特别是方法论借助的实验性质。本文以贾平凹的《秦腔》为例,从“文本”回到“本文”,应用原型印证、整体印证、细节印证、景观印证、符号印证的方法去“寻找本文”,重新诠释乡土文学。 

110  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自流井》中的“盐都文化”书写      梁昭

摘要:近年来,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了以“多民族文学”“文学民族志”为代表的文学批评实践,主张对文学文本书写的地方文化展开“文学田野调查”,以求在历史文本和现实空间相互映照中、在语词构造与田野现场的出入中,淬炼出地方文学的意义。本文采用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解读四川作家王余杞的著名小说《自流井》,将其置于多类型的历史文本中加以阐释,并在阐释的过程中重述“盐都”自贡的历史记忆。

经济学研究

117  本轮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新体系解析及变革建议

赵斯昕 孙连才 关权

摘要:经过前三次国企改革的经验积累,本轮改革具有顶层设计发起的特征,以分类改革作为基础、在国资监管体制上以“管资本”为主,微观上以混改作为突破口。国资改革是本轮改革的动力引领,本文从宏观上抽象出并分析了国资投资经营平台的功能图谱,对国资的功能和流向作了描述。同时,从专业化平台运作、国资混改产生国企治理制衡、界定清晰的代理目标等方面解析了新的监管体系中政企之间“隔离带”界面形成的逻辑。最后,对于国资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国资监管体系、国企改革作为系统工程,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资分类改革、经营性资本统一监管等各个层面建立起内生性联系以构建相对统一完善的监管体系,来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实现国企改革的目标。

124  企业治理方式的多维度演化分析      王进  徐天舒  谭忠富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迈入风险社会阶段,企业所处的环境系统也呈现出结构复杂、利益多元、充斥不确定性等风险社会的特征,故在分析企业治理方式的演化规律时纳入环境变量,对风险社会中企业谋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以多维度分析为基本思路,在延伸自企业组织基本因素的条件约束下,构建了开放的多维度分析模型,从资源、协同、交流、规范等多个维度映射了具有多层内涵的企业治理方式,为观察企业治理方式在不同环境条件与生命周期阶段的演化状态提供了分析工具。研究分析发现,企业治理可分为“一事无成”“四面出击”“明显优势”“明显劣势”“优劣并存”“理想高效”六种方式;治理方式将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波动;思维层面的变化会引发治理方式无规律变动。

132  自然资本投资对GDP 与自然资本“双增长”影响分析

——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                余世勇  吕尚书  冉世聃

摘要:本文将自然资本投资、自然资本存量与GDP 增长纳入同一分析框架,考察自然资本投资对促进重庆GDP 与自然资本“双增长”的影响。论文在分析自然资本投资对“双增长”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依据重庆28 个二级指标2006-2017 的年度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熵值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自然资本投资促进重庆GDP 与自然资本“双增长”是可行的;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与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关联度较强,环保能力建设和科技投入与经济活力、科技水平指数关联度较强;自然资本投资与环境治理水平、资源状态关联度较强, 环保能力建设和科技投入为GDP 准优因素,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为自然资本存量最优因素;重庆GDP与自然资本处于一般协调状态,特征为基本协调,整体协同。

139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问题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                          王桂英

摘要:青海省是全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在新时代经济新常态深度演化的背景下,开展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问题研究,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青海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问题研究为例,通过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分析三大动力变化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此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分析结论。

民族学研究

146  跨越边界的互动与融合: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族际交往与和谐民族关系建构                                                             朱金春

摘要:川甘青交界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其民族分布格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特征。由于省际边界的影响,川甘青交界地区的跨越省际的多民族族际交往在交往形式、空间范围、性质特点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边界的屏蔽阻隔效应直接或者间接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范围、频度与深度,制约着民族关系的深入发展。推进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族际交往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应限制或减少屏蔽阻隔效应的作用,促进边界中介效应的转化,推动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间跨越边界的互动与融合。

155  藏传佛教寺院管理“融入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以青海省果洛州民创工作进寺院为个案               党措

摘要:本文以2019 年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实践为例,以创建工作“进寺院”为个案,总结了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和发展的“融入模式”?!叭谌肽J健痹诠宓厍氖导?,可以归纳为命运融入、管理融入、、扶贫融入、生态融入、文化融入和法律融入。

160  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与发展历史研究       夏吾交巴

摘要: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制度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以佛教戒律为基础,形成于吐蕃时期,成熟于萨迦政权时期,并在噶丹颇章时期得到发展。在我国历代社会形态中,藏传佛教寺院通过不同的方式一直与社会相适应,对藏传佛教寺院本身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对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法学研究

166  论我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立法机制的完善             丁国峰

摘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产物,构建和完善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设该制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设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立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它能保障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利用,解决生态经济外部性,改善民族民众经济福利,平衡不同主体合法生态权益。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规虽已初步确立,但现行法律制度不完善,应加快制定和健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适当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和合理优化生态补偿模式,创建科学的生态税收体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法治化。

175  民事习惯研究

──兼评青海藏区习惯及其习惯法                王立明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将习惯规定为民法法源,一方面,说明习惯在依法治国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说明制定法无法穷尽一切社会生活,处理民事纠纷仍需要习惯法与制定法的融合和互补。本文在梳理了学者对习惯、习惯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青海藏区相关习惯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说明和分析,进而设计了民事习惯适用的规则。

184  WTO改革中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反思及应对

——以农业补贴为例                           齐鹏  黄荣俊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自入世以来,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参与合作竞争。基于农业粮食主权之重要地位考虑,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发展农业经济作为重要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作出保障粮食安全、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等重要决定。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贸易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根据WTO 框架下的农业补贴实施规则设计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补贴制度,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就当前我国农业补贴争端解决机制进行现状研究,进而提出相关应对策略,对推进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历史学研究

191                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流变         魏道明 

摘要:容隐从观念到法律权利,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孔孟关于容隐的主张,并没有被秦及汉初的法律所采纳,法律只允许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保持沉默,但不允许庇护犯罪人。容隐制度可能产生于西汉末年或东汉时期,最晚不超过魏晋。唐代是容隐制度的成熟定型期,规定容隐权包括庇护行为和拒绝作证权,同时又对容隐手段和容隐范围进行了限制与界定。后世法律基本上照搬了《唐律》的容隐制度,只是在容隐的亲属范围及适用范围方面略有变化。

199  抗战后期青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研究      崔耀鹏

摘要:青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后期全国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民党青海当局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了操纵和控制,但是,青海知识青年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踊跃报名从军,并表现出来源地分布广泛、年龄分布均衡、民族成份多、职业类型多和以初中在校学生为主等特点。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突变,青海知识青年经历入伍、训练后不久即复员,没能直接投身抗日疆场,可谓投笔有志、从戎无功,但青海知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与行为却值得高度肯定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