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2019年第3期
浏览:33781 来源:本站 作者:未知 时间:2019-06-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理论思维观的三维释读 ?周显信 许双双/1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思维问题。在战略地位上,提出实现伟大梦想“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逻辑结构上,全面阐述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等丰富内容,构建了“135”的圈层结构;在实践方略上,强调要善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智慧,努力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四个自信”,及时概括新时代鲜活的实践经验,自觉树立全球思维战略眼光,构筑风清气朗的网络精神家园,切实提升全党的理论思维水平。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哲学底蕴 ?谢宝利/9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从物质本源论的维度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反映论的向度提出文艺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从辩证法的深度指明文艺的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文艺创作需要注意的事项,从群众史观和认识论的高度要求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四个方面相互观照,反映了习近平文艺思想深厚的哲学底蕴。

藏学研究(陈玮主持)

论制度优势对西藏突破发展桎梏与约束的重大作用 ?罗绒战堆 范雪歌/13

摘 要:西藏的发展变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其发展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下、区域发展成本昂贵以及国际环境恶劣的束缚和桎梏。西藏能够攻坚克难,从积贫积弱走向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和正在经历的绿色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制度可以集国之财力、聚民之人心,众志成城对西藏稳定给予特别呵护,用国家之担当对西藏发展给予特别的支持,用全民之分担对西藏给予特别的援助,以及用全民之分摊对西藏的生态环境给予特别的保护。

藏传佛教在港澳台地区的传播发展 ?鄂崇荣/20

摘 要:当下藏传佛教向港澳台地区发展呈现蓬勃之势,逐渐与当地多元文化交融发展。传播发展动力除主要来源于文化交流之外,港澳台地区信众较为丰厚的经济捐助和供养能力是吸引和保障其传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积极引导和辐射影响藏传佛教在港澳台地区有序传播与健康发展,促进青藏地区与港澳台地区的多层面文化交流,防止“藏独”“台独”“港独”三独合流,都需要以全球视野和普遍联系眼光重新审视藏传佛教在港澳台地区传播发展问题。

马“角”与“嘭嘭”

——P.T.1060 古藏文写卷部分相马医马术语新解 ???宗喀·漾正冈布 王陈妍/28

摘 要:尽管P.T.1060号敦煌古藏文写卷主要涉及的是藏地古老的马神话,但写卷中与马相关的专门术语,对全面理解该写卷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在安多游牧藏区的田野调研,结合吐蕃特丰富的传统医马、相马文献,试图对至今仍悬而未决的与相马和医马相关的“角”(ra)与“嘭嘭”(phuM phuM)提出新的诠释。认为“角”实为马蹄壳角质层的专门术语;“嘭嘭”为对马头部额前之发的称谓。文章还对如何解读写卷中其他相关内容也提出了一些见解。

丝路研究(孙发平主持)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畜牧业国际合作潜力与建议

丁琳琳 李思经 刘合光 钟钰/35

摘 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畜牧业生产各有特色、优势互补,主要畜产品相对优势生产国的增产提效潜力较大。中国是“一带一路”区域最大的肉蛋奶生产国,与沿线国家的畜产品贸易量稳定增长,但竞争力减弱。中国产出的特种小品类畜产品在“一带一路”畜产品市场上则更有竞争优势,这也导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畜产品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根据上述“一带一路”区域畜产品生产现状与特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畜产品贸易现状与变化,结合中国畜牧产业的主体——畜牧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计划、需求与条件,从改善中国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的状况、提高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调整出口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畜牧业发展支持政策等角度,提出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畜牧业国际合作的建议。

基于财政信用服务视角的“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郭江 马蔡琛/41

摘 要:财政信用作为政府参与金融活动的重要手段,对引导投资方向、缓解资金缺口、撬动社会资本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财政信用的筹资、引导、调控等作用入手,探讨了财政信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从投资收益、沿线国家信用风险和投资环境三个角度,论证了财政信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最后,从发挥财政信用的融资功能、完善财政信用管理制度、加强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生态研究(苏海红主持)

生态学范式的哲学分类 董心/48

摘 要:由于生态学是新兴科学,并富有极强的特殊性,和传统科学差异较大,因而,对生态学范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体系。根据库恩及相关学者对范式内涵的讨论,可以对范式进行分类分层,从而有系统地对生态学范式进行分类讨论。通过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进一步分类,可以将庞杂的哲学层面的生态学范式架构化,如此一来,将有利于更加清晰地定位生态学范式研究。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及提升策略 ?孙钰 赵玉萍 崔寅/53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成为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保障。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低下,亟需加强研究。本文采用DEA 方法中的BCC 模型,构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与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自然资源禀赋优劣密切相关,治理效率较差的乡村的垃圾和污水治理技术水平偏低、治理效率提升空间很大。本文就此提出对策建议:采用先进的垃圾、污水治理技术,加强乡村垃圾污水治理跨区域合作,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建立保障农民全员参与的机制。

哲学与政治学研究

宽容与纠错: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辩证法 ?刘伟兵/60

摘 要:意识形态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保守性与创新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相冲突、相矛盾的问题。这一内在张力构成了意识形态宽容失败与纠正错误的辩证法。由于认识能力、价值判断和规范创新层面的差异,在意识形态创新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般性错误和根本性错误两种类型。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更好地创新发展,意识形态会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进行宽容与纠错。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统治阶级的权威,以及在时间维度上通过集体记忆和空间维度上的生活仪式操练进行。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于自身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坚持党的领导的现实要求和实践性的特征,使其宽容与纠错的辩证法有了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是在实践发展中和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践行下,内涵式地拓展了改革共识与治理思想的宽容与纠错辩证法的新形式。

五四运动的革命双重性论析 ?何毅 秦梦豪/69

摘 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性质决定了五四运动涵盖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革命具有双重性:催生了中国新的文化革命,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文学革命为工具,以反封建为手段,对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新的政治革命,促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理想、新的革命政党和新的领导阶级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新时代国家治理视阈下的边疆治理 ?李咏宾/74

摘 要:边疆处于我国疆域的边缘地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空间、政治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等因素,使得边疆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性要素,边疆治理与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边疆治理的成效更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对于整个国家的安全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边疆治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全局治理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但我国在边疆治理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使得边疆的改革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边疆治理问题更加凸显。从新时代国家视阈高度对待边疆治理问题,以国家政策方针为导向,重新审视当前边疆治理具体形势,创新优化治理措施手段,已经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学研究

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与战略路径 ?王安琪/79

摘 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环境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相互渗透,三者协同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通过升级机制、组织机制、催生机制、激励机制、融合机制的推动和拉动双向动力机制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技术、展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曾经并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演进。中国要抓住全球科技变革的机遇,建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科技金融,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和公共文化的协同创新,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瓶颈制约和政策优化 金丽馥 史叶婷/87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为缩小城乡差距,振兴乡村发展,必须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民获得感。在经济新常态下,财产性收入作为收入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存在较大的可挖掘空间。探究当前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收入分配、土地制度、金融体系、农民意识方面的制约因素,对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要做出针对性的政策优化: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促农民增收、基于承包地和宅基地确权保护农民产权、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培养农民投资理财意识,确保农民资产增值的制度性供给,为农民增收提供不竭的内驱动力。

区域非均衡发展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价

——来自西北五省区的实例 ?史亚荣 高雯/94

摘 要: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破解区域非均衡发展难题的背景下,分析和评价以西北五省区为例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债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具体通过扩展的KMV 模型计算出其违约概率和最高债务安全限额。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既有现有财政体制的问题,也有其特殊的地理经济区位的因素,如财政自给率低、生态环境投入大、进出口业对经济贡献低和财政与债务管理的松懈等因素。总体而言,西北五省区应当根据当下债务风险制定合理的预算安排以及通过合理方式转移可能的风险。

社会学研究

构建我国福利事业共建共享格局

——基于国外构建公私伙伴关系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赵文聘/102

摘 要:一些国家通过在政策上为福利伙伴提供稳定利润或低投资风险的激励,确保福利参与主体社会责任实现和社会声望获得,并且能够约束福利参与主体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构建更为完善的伙伴关系权责体系。我国在构建社会福利共建共享格局过程中,应当加以借鉴,对福利伙伴角色进行精细定位,进而加大福利伙伴权责制度供给,完善社会福利利益相关者约束机制、构建社会福利共建共享格局的协同工具。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社区共建的路径研究 ?苏海红 李婧梅/109

摘 要: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与社区共建机制,可厘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国家公园建设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提升当地社区发展和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和责任感。社区共建须从构建共享体系、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模式、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参与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可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培育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加强科技保障等,统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与园区内外社区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社会服务组织获取发展资源的类型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 ?曲绍旭/119

摘 要:当前社会服务组织获取发展资源主要依赖于政府供给,这不仅会形成服务的依赖性,而且还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公,模糊资金的使用方向,而社会资本理论能在形成服务关系、构建合作网络以及协调价值等方面为社会服务组织获取发展资源带来启示,弥补政府供给单一性的弊端。在政府供给和社会资本的双重影响下,社会服务组织获取发展资源共包括资源丰富型、资本引领型、资源匮乏型和政府引领型等四种类型。发展成资源丰富型社会服务组织是所有社会服务组织的共同目标,为此,资源匮乏型社会服务组织的转化需要关注于内外影响因素;资本引领型到资源丰富型的转化需要以发展成为自助组织或者社会企业为前提条件;政府引领型到资源丰富型的转化需要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进行。

多元协同与多维吸纳:社区治理动力生成及其机制构建 ?王东 王木森/126

摘 要:强大的治理动力是社区治理有效并走向善治的保证与必然要求。协同治理理论为社区治理动力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分析视域,多元主体的协作共治是社区治理动力生成的根本途径,而其中核心主体的主导作用有助于社区力量的有机整合。当前社区治理实践的主体参与不平衡、主体权责关系异化和协同机制不顺畅的多元协同不足造成了社区治理力量构成较薄弱、治理主体力量难发挥和治理动力合力难形成的治理动力困境。因此,需要构建矛盾问题、价值理念、制度机制、组织动员的多维吸纳机制以促生社区治理动力生成。

法学研究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下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兼论科创板信息披露的规制 ?葛其明 徐冬根/132

摘 要: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需要强化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是指根据上市公司的不同情况,就信息披露的标准做出不同规定,进而促进披露的有效性的一项制度。在分析差异化信息披露概念与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一制度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对域外资本市场中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梳理与分析,以及我国推出科创板市场的现实情境,指出我国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应以重要性原则与差异性原则为制度的规制原则,并在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中均衡信息披露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国际投资仲裁中主权债务争端管辖权问题研究

——基于仲裁案例的分析 ?张亚丽/142

摘 要:近年来国家主权债务重组行为引发了一系列投资仲裁案件,裁决此类仲裁案件的一个前置性问题为仲裁庭管辖权的确定。从现有的仲裁实例看,各仲裁庭并未就主权债券的投资争端管辖权问题达成共识,所涉分歧主要体现为主权债券的金融性质、领土连接性要求、Salini 标准的引入及管辖权竞合等问题。仲裁庭在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就相关条约进行解释时,应当注意根据投资条约用语及上下文决定是否对投资定义条款采取宽泛善意的解释原则,而对《ICSID 公约》第25 条的解释应当摒弃纯粹的主观解释方法,引入客观解释标准,并在投资仲裁中兼顾债务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有效化解及债权人的条约保护。

恐怖犯罪保安处分制度建构研究 ??冯卫国 苟震/150

摘 要:我国反恐实践凸显现行法律措施的不足,表现为事先预防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司法领域刑事司法介入迟滞、教育矫治缺乏有效对策、对可疑人员合法羁押“安全阀”缺失等。在“一带一路”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考虑到恐怖活动特别的危险性,有必要建构反恐怖犯罪保安处分制度,以有效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

文学研究

“散文”术语古今之“辨” ?陈亚丽/157

摘 要:当代中国的“散文”术语“所指”是支离与分散的,不同研究者的视阈中其内涵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所谓“散文”,只是“骈散之散”的语体概念,隶属于“大文章”范畴;而文学性的文体“散文”概念,则是“五四”之后,伴随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而被引入中国的;接受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学者,在对中国古代书面语言进行梳理时,并未还原到古代书面语言的历史场域,而是对西方文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挪用”与“横移”,造成“大散文”全面覆盖“大文章”的格局。古今“散文”术语“所指”亟待厘清。

论先唐颂体的正体与变体 ?胡吉星/164

摘 要:“颂”作为一种与诗、赋不同的独立文体,它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文化有关,其文体风格是“雍容典雅、庄重肃穆”。先唐颂体呈现出正体和变体两种形式。《诗经》中《周颂》和《商颂》是宗庙正歌,《周颂·时迈》更为颂体树立了规范;但《鲁颂》的题材、内容形式呈现出了新变化,故被后世视为“变颂”。汉代既有郊庙乐歌的正体,也有被称为变体的颂文;魏晋时期颂体的世俗化进一步加强,这时期颂体的功能、歌颂对象、题材都呈现出新变化。先唐时期颂体的正与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着,它们共同促进颂体文学审美品味的形成,通过辩体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颂体的演变规律。

神灵变迁与谱系重构——西王母收女记之瑶姬篇 ?陈刚 刘丽丽/171

摘 要:在破碎与重构中,西王母凭借神职与影响,逐渐从西部高原走向全国,与其他神灵不断接触、整合,具有中国亲缘特色的认女儿成为神灵互动的方式。认女儿是西王母与瑶姬双向互动的结果,既需西王母从朴野的半人半兽到雍穆华贵的女仙首领,在形象、神职、身份、地位、侍从等方面发生改变,也需瑶姬融合女尸、巫山神女而成为国家、文人墨客、民众的共同女神。周、秦的政策激励,西王母势不可挡的影响,瑶姬的深入人心,道教的谱系化,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因素,促使西王母认瑶姬为干女儿,这既让西王母名正言顺走进三峡,也使瑶姬进入全国的神灵谱系,从一隅走向全国。

论母爱缺失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以王朔和余华为例 ?芦海英/175

摘 要:母爱缺失是情感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指的是失去母亲而得不到母爱的状态,也指由于母爱教育疏漏而形成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精神交流断层。在母爱缺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性格问题,沟通、社交障碍或者青春叛逆期延长等,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忧患,所以研究母爱缺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王朔和余华两位作家创作为例,分析造成他们母爱缺失的原因,以及他们性格成熟后对母爱的追寻;探讨他们成长过程中在母爱缺失环境下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创作的影响,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进一步阐释母爱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历史与文化研究

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矛盾及其调适 ?任伟/180

摘 要:传媒技术塑造着人类认知与行为模式,连接着社会生活状态与存在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传媒技术重构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念、媒介、模式和环境,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矛盾。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出发,以价值需求与利益需求无缝对接、显性教育的隐性嵌入、话语体系的解构重建、权威重塑下的主体培养为着力点,探索解决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在矛盾的途径,是确保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掌握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的应然之举。

出土简牍所见战国秦汉国家权力对人际关系的规制 ?牛钧鹏 李健胜/185

摘 要:从出土文献所见国家权力对战国秦汉人际关系的各种规制看,国家权力借助行政、司法手段,塑造、规范着家庭内部的夫妻、父子关系以及主奴、邻里等社会关系。这一时期人际关系方面的规范与制度是国家权力支配、建构的结果。国家权力对战国秦汉各类人际关系的规制以遵循既有伦理规范、维持社会稳定为先导,渗入其中的服从意识和等级理念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基本特质。

藏羌彝走廊民间信仰与道教文化的互融与整合 ?李卫青/192

摘 要:“藏羌彝走廊”内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并呈现和谐共存和睦共荣特征,是我国典型的多元文化汇集之地。道教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华文化、历史和民间习俗、民众心理等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以民俗学视角,主要运用“对点式”观察分析法,梳理走廊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藏羌彝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中的道教文化要素,探究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内在关联,拓展藏羌彝走廊的整体文化共同特征,并就如何发挥好民间信仰文化作用,更好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维护宗教生态平衡、增强区域和国家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事业提出一些思考。

民国时期青海地方政府对粮食流通的管理及成效分析 ?王梅/199

摘 要:民国时期的青海自然灾害频发,灾后粮食短缺,粮价踊贵,民众生计维艰,社会不安。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灾后市场自由调节的优势急剧下降,地方政府遂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调控失序的粮食市场。粮食外运的管制,建设仓储、实施平粜,打击囤积居奇,整顿不法粮商、取缔粮面市场陋规等措施是政府在粮食流通方面采取的必要调控措施。诸项措施对平抑粮价、维持民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天灾人祸的冲击,尤其是粮食征购量过大、不良的货币政策、仓储中的积弊、官僚企业对粮食贸易的逐渐垄断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地方政府对粮食流通的管理在抑制粮价、调剂民食方面不仅成效甚微,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自由培育和民间自救的能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