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2015年第4期
浏览:27084 来源:本站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0-14

政治 哲学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难题与对策 杨振闻/1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要解决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即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大人民发乎内心的认可与赞许,而这需要经历“价值观认知”→“价值观领悟”→“价值观共鸣”→“价值观信仰”等一系列转化环节。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正视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即传统宣教方式难见实效、价值承诺难以全面兑现、价值共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解决这些难题,必须找到正确路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领域。

从中国古代实践看制约政治传播效果的政治因素 白文刚/8

摘要:目前学界大多着眼于从传播层面入手讨论政治传播效果,中国古代政治传播却充分展现了政治对于传播效果的制约性影响。首先,建构政治合法性的传播活动必需的议题设定、政治符号选用、政治修辞与政治社会化等环节都要以社会共享的政治文化为基础;其次,良好的政治传播效果还依赖于政治创造的宽松的言论环境,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下这一点尤为必要;最后,国家形象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以明确的国家理念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特质及其发展水平决定的。认识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现实困境及改进途径不能忽视这些政治制约因素。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建构的逻辑

?——基于行政过程论的考察 /13

摘要:针对我国文本规范之下行政决策责任建构于对决策法定程序与决策结果的关注,未能对基于作为过程的行政决策的特点而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较好的回应,缺乏对行政决策作出过程把握的问题,引入对“行政过程论”这一理论范式。行政决策责任在这一范式之下,由目标责任、过程责任与结果责任三阶段责任所构成的决策责任内容为行政决策责任制建构奠定了逻辑起点;通过对决策行为前端、中端与终端过程的把控,实现了对行政决策责任的内容动态与全局的构造,三个阶段的责任类型既互相独立又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行政决策责任建构的基本逻辑按照“目标主义”、“过程主义”与“结果主义”的进路同时进行。

生态正义的三重维度 ?郎廷建/21

摘要:生态正义不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亦不是以一切环境因素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正义,而是狭义的环境正义,即以生态环境因素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正义。生态正义有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权力维度三重呈现维度。时间维度的生态正义包括代内生态正义和代际生态正义,是从纵向的角度考察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构成生产力发展形式的生产关系和理论上存在且具有现实可能性的高级别的生产关系;空间维度的生态正义包括国度生态正义和国际生态正义,是从横向的角度考察一国或一地区内的生产关系和一国或一地区同他国或他地区之间的生产关系;权力维度的生态正义指女权生态正义,是从权责的角度考察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生产关系。

从傅玄、亚当?斯密赋税原则看中西古典经济思想的契合

?陈勇 张媛媛 靳皓媛/27

摘要:中西方古典经济思想虽齐头并进、渊源有自,但两者存在着诸多契合之处。以税收思想为例,西晋思想家傅玄所提出的至平、有常、赋民所出、积俭趣公等四原则,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亚当·斯密所揭示的平等、确实、便利、经济四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傅玄与亚当·斯密赋税原则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形成,他们思想的契合并非偶然的特例,中国古代思想家还在善因论、轻重论、农本论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古典经济思想家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认识。中国古代丰富的经济思想资源应成为当下正在努力构建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

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与借鉴 王庆/35

摘要:西方经济学以人性、财富和信息为发展线索,历经数百年的探索后,却逐渐陷入普世价值与相对价值、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主义与保守主义以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间的困惑。究其原因,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始终保持与现实的联系、坚持逻辑主线和革新研究方法,这使西方经济学成为生命力强大的学科;另一方面,因固守个体理性视角、物质化判断标准且忽略与其它学科的关联,西方经济学极易把人类社会导向单一恪守科学理性的不可持续增长之路。故应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长处并反思其误区,尽快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学。

?

收入分配、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对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

的一个反思 陈利锋/42

摘要:受阶级局限性所限,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收入分配是无关紧要的,进而掩盖了资本家凭借资本的所有权剥削工人的事实。通过收入分配的引入,建立了一个包含资本家家庭和工人家庭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以考察收入分配对于产出、消费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偏好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表明,资本家消费的增加以牺牲工人的消费为代价;而整体冲击与货币政策冲击下产出的动态反应路径显示出未包含收入分配的模型夸大了外生冲击对于产出的效应。更重要的,基于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在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中引入收入分配的作用包括:改变了偏好冲击下失业的构成;改变了技术冲击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路径;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更为精确。因而,收入分配并非如已有的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所认为的那样无关紧要。

?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公私责任厘定:公平与效率视角

? ? 叶晓甦 石世英 田娇娇/52

摘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第一定律,同时也是指导公共项目公私合作制度建设的基本理念。论文针对我国实施PPP模式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公平与效率为理论依据,剖析PPP项目公共资源的产权排他性、公平规则与合作效率的责任制度外延性,从合理安排公平规则、提升合作效率和明晰责任三个维度探索PPP项目的统一制度内涵,提出以政府与企业合作价值最优为原则,构建我国PPP项目中明晰的政府与企业责任逻辑框架,从而有效推进我国PPP项目制度建设。

社会民生

现代风险社会与“急难”风险的应对

——兼论社会救助救急难的常态化机制构建 兰剑 慈勤英/58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的高风险时期,如何有效地化解困难群体面临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风险,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现代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为应对各种突发性的社会风险,高效化解贫困群体的“急难”问题,让陷入紧急性生活困难的群体得到及时有效救助,迫切需要构建临时救助制度救急难的常态化机制,主要包括救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急难”风险快速响应机制、“一站式服务”机制、民政“大数据”与信息共享机制、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机制、长效监管机制等。

西部山区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偏差及其影响研究

——以陕南为例 ? 何得桂 党国英/65

摘要:移民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有效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查,较为系统地考察了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发现:无论是“搬富不搬穷”现象、“见户不见人”现象,还是“四移四不移”、规划选址不到位,抑或项目管理不严格、“背皮”搬迁现象,都表明这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有待提高。移民搬迁政策执行偏差所形成和引发的消极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

论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 詹明鹏/75

摘要: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表现为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沟通、文化与消费相互呈现。产品丰裕与消费能力、文化控制与资本逻辑、追求新奇与浪漫主义是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消费需要的变化,能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实质是消费异化,造成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不利于社会发展。

?

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认同的机制分析 陈永涌 霍涌泉/82

摘要:社会认同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正因为此,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视角实现了从个体向群体乃至社会的不断转向。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城市移民、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认同的观点进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认同特别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尤其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认同的机制分析来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事业的发展。

“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基层治理法治化 赵媛媛 黄迪民/88

摘要:法治的根基在基层,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因此,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应着力推进基层治理的法治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根本逻辑在于权力与权利的均衡协作与有序互动;而从静态来看,它又内含着彰显法律权威、规范社会事务和完善治理机制等形式、程序和实质向度的基本内容。在实践中,应通过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进行社会治理立法、鼓励民众有序参与和加强法治文化培育等路径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行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疑难问题研究 李清宇/94

摘要: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于52条第2款首次明确规定了行政证据可以适用于刑事诉讼程序,但该条规定本身过于原则,实践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分解与细化。首先要对行政证据概念加以界分。其次应明晰与严格限制证据收集主体的“行政机关”,除实物证据进入刑事诉讼之外,还应有条件的允许言词证据的使用。最后在刑事诉讼中采纳行政证据,并非在最终判决中采信,行政证据要严格遵循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好瑕疵证据的解释与补正。

我国经济犯罪司法认定中的出罪事由 高诚刚/101

摘要:经济犯罪司法认定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重要方面,极易出现偏差舛误。究其根源,司法认定中未能对出罪事由予以充分重视是最大渊薮。虽然出罪事由已生动体现并全面渗透到经济刑法和其司法解释中,但其并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司法工作者应主动打破入罪思维定势,逐步重视并做到兼顾出罪事由,将目光不断往返于入罪与出罪之间,努力实现定罪精准和量刑适当,充分实现个案公平正义,从而不断提升经济犯罪刑事司法公信力。

组材:集与散——《伊利亚特》与《格萨尔》的情节结构 罗文敏/109

摘要:从组材角度看,《格萨尔》呈内部首尾对接完整的各主要篇(部)的相对并立状态,并且其情节结构模式化、人物塑造模式化倾向鲜明,这些情节和人物的出现,都表现为空间性的并列与重复。而《伊利亚特》从一个时间切入点——最后倒数第50天开始叙事,从一个可以前后紧密链接的事件——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叙事,围绕并重视时间的单元——日(“天”),集中情节矛盾的展开与解决。因此,情节结构在形成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与组接,分别反映了《格萨尔》的抒情性及其空间性思维,以及《伊利亚特》的叙事性及其时间思维。

《安阳集》版本源流考 王永波/120

摘要:《安阳集》又名《韩魏公集》,是北宋名相韩琦的诗文集,它在宋代曾多次刊行,但今皆不存。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本子为明正德九年张士隆刻本《安阳集》五十卷,后附《家传》十卷、《别录》三卷、《遗事》一卷。张刻本影响很大,万历张应登书锦堂刻本、康熙徐树敏晚香书屋刻本、乾隆黄邦宁刻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均属于张刻本系列。明代安氏校正本是与张刻本同时代的刻本,在时间上可能要早于张刻本,后来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为底本收入。在《安阳集》的版刻流传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安阳集》五十卷附《家传》十卷《别录》三卷《遗事》一卷本、《安阳集》五十卷本、《韩魏公集》三十八卷本、《韩魏公集》二十卷本四个系统刻本,其中以安氏校正本《安阳集》五十卷本质量为最善。

建国十七年时期选本出版与文学一体化进程 徐勇/12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文学选本的编纂出版与彼时文学的一体化进程之间是一个同构并进的关系,这是一种激进的现代性逻辑下文学出版的独特景观,与社会语境之间关系密切。其具体表现在选本出版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编纂过程中选家的认定及其位置变迁、导言(或前言)写作的意识形态呈现、作家与作品的选择及其编排、选本格局的建构与巩固等几个方面。

?“五四”:新文化、新文学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 周博文/133

摘要:“五四”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共同起点,它们之间互为联系、影响、呼应。“五四”观念上的变革、理论上的倡导和现代传媒的推动共同促使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历史出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与近代知识体系、文学体系的建构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深入的交互。“五四”儿童文学从理论、创作到编辑出版,逐步地完成了它在发生期的成长历程,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也与主流的文学话语、机制密不可分。

历史文化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戴燕/140

摘要:1931年日本在中国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的开始。中国抗战对象——日本所具有的法西斯主义特征以及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侵略性质的认定,表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有力支持了苏军对德作战和盟军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驼峰线的开辟和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进一步证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息息相关。中国坚持抗战和远征军表现出的国际合作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五个重要国家之一,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恰恰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承认,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明王出世”口号与大明国号考 朱钧/146

摘要:吴晗根据“明王出世”口号认为元末白莲教起义为明教起义;杨讷认为“明王”是净土宗之阿弥陀佛别号,与明教无关;王见川认为此口号来源于宋元时代佛教异端之金刚禅。以上观点皆有失当之处。“明王”及“明王出世”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不足为明教之证。相对于明教信仰,佛教密宗及孔雀明王信仰在汉地的传播以及在民间的渗透更为广泛,并在元代切实地渗入到白莲教中。藏密中阿弥陀佛形象与汉地之孔雀明王形象颇有类似之处,从其教理上言,孔雀明王可看作阿弥陀佛之化身示现。故“明王出世”实为密宗之孔雀明王出世,大明国号亦来源于此。且“大明”之号见于《易》与《诗》,同时朱明应祝融之瑞,故为新朝不二人选。

论中国士人“蹈义而死”文化传统之流变 马德青/158

摘要:“蹈义而死”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传统。它以“视死若轻”为骨,以“遗生行义”为魂,表征士人独立的人格与精神。这一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达到为社会理想、为人格慷慨赴死的高潮。后经两汉教育制度、选官制度、社会氛围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魏晋以后佛教修行、儒家重生、道家隐处等多元文化的浸染,士人蹈死传统发生着由盛而微、由炽烈而和缓、由丰富而单一的变化。然而士人的慕义本色,却在这种嬗变之中依旧昭彰夺目。

神话与民俗

论庙会的组织与管理

——以关陇地区庙会为例 赵德利 赵凡/166

摘要:传统庙会以神灵祭祀为核心,伴有商业贸易、文艺表演、饮食娱乐等多种形式。关陇地区庙会从组织形式上可以分为村落庙会、乡镇庙会和地区庙会,从管理形式上可以分为官方庙会、民间庙会和宗教组织的庙会,各种类型的庙会都有自己的组织管理特点。庙会的会、社组织自发组成,义务工作,是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组织实施者,起到了活化发展的作用。

宝卷与青海嘛呢经流变的关系 李言统 刘永红/171

摘要:明清以来流传的宝卷与青海多民族地区流行的嘛呢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且在演唱的表演特性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在自身形成的过程中,均借鉴了佛教或道教宗教经典,选择了世俗化发展的传承路径。二者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宗教性质的不同的艺术文本,可以视为是“同源同流”的关系。

青海史前文化缺首葬俗的初步研究 王倩倩/176

摘要:缺首葬是青海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现象。本文对考古中发现的缺首葬现象进行了介绍与分类。并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方面对这种葬俗进行了诠释,通过与民族学材料的对比,指出了考古学所具有的局限性。

青海地方研究

青海牧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建议 ?孙发平 丁忠兵/181

摘要:在全省牧区组建和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为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保护生态、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本文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效和特点,剖析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陈书伟 张和平/187

摘要:通过相关调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成员就业能力提升面临的环境机遇、自身优势、自身劣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表明: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提升既有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政策支持的环境机遇和民族身份、民族文化带来的就业优势,也有人力资本水平欠缺、市场化水平低等自身劣势。研究认为:提升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在继续优化国家支持性政策、发挥良性外部环境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优势的同时,应着眼于提升世居少数民族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和存量,通过健全培训机制、教育制度和提高学习能力来从根本上提高其就业能力。

柴达木环境经营信息披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葛建华/192

摘要:从提高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角度,构建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环境经营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研究了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其对试验区行政管理、整体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提升的积极作用;指出环境信息披露将企业环境经营绩效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既是国际发展趋势,也是试验区创新管理思路,优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途径。

青海英语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谈忠贞/199

摘要:目前,语言服务日益成为国家外语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青海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还有港澳台同胞来青海旅游、工作、生活,一个良好的英语服务环境会为他们带来便利和亲切感,同时还会促进青海省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本文结合青海省实际情况,分别从公共标志的英语服务、公共服务行业的英语服务以及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等三方面引介发达城市的做法,并对青海英语环境建设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中部城市群建设引发利益冲突的先导研究力作

——《城市群利益冲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书评 郭泽光/203

摘要:苗建军教授的《城市群利益冲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城市群利益理论的力作。该书以“有形手”与“无形手”为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群利益冲突的分析框架。对于城市群研究者而言,书中研究城市群利益冲突的理念与方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全方位展示了城市群利益格局;从研究方法角度看,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研究结论的统一性角度看,构建了一个涵盖多属性的利益冲突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