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化论坛
?
道教西王母信仰与昆仑山文化 张泽洪 熊永翔
【摘要】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令人向望的神仙境界。论文对西王母崇拜在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神仙系谱中女神西王母形象的建构、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的内涵进行详细考察,认为西王母神话是昆仑山文化的要素之一,更与中国道教的神仙信仰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西王母神话与昆仑山神仙境界说,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道教女神西王母与昆仑山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关联。
?
关于西王母传说的几点历史学考察 陈虎
【摘要】本文以考古学成果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论述了昆仑崇拜和西王母传说的来源、内容及其实质,指出了神话传说体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该采取的态度。
?
西王母的三面孔 崔永红
【摘要】西王母有三副面孔: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的真实的人、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作为人的西王母应是西周初期活动在环青海湖地区的羌人母 (幕、膜、穆 )部落首领,不一定是女性。《山海经》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是傩文化现象的记录,同仁县的“於菟”舞极可能《山海经》所记西王母形象略有变异的再现。
?
青海地域中西王母的历史流变 赵春娥
【摘要】中国神话大多记录在历史文献中,远古时期今青海境内羌戎部族首领西王母本体的真实存在由此得以实证,古代羌戎人生活的昆仑山即为今青海境内祁连山,西王母在青海地域的演化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由氏族社会到国家形成递进中的历史形貌。西王母在道教出现后将其升格为掌握生命生死祸福大权的神,至此已经完满地实现了由人到神、从尘世间部族首领到天界神仙真人的华丽转身。
?
?
经济
?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 陈涛 臧志彭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之一。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行业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行业收入差距测度等进行全景描述,有助于全面解读行业收入差距现象,揭示行业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准确测度行业收入差距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找寻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
论企业组织变革中的职业生涯管理 薛俊义
【摘要】组织变革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到了如何粉饰都不为过的地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组织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综合既有观点可以发现,人的问题是影响企业组织变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职业生涯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在解决组织变革中人的问题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因此,必须科学探讨在组织变革不同阶段导入职业生涯管理的策略选择。
?
增值税全面转型的政策完善与企业应对 王齐祥 钱美琴 刘中华
【摘要】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完善,能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同时又是以减少财政收入为代价的,随着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扩大,将会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当前负担。但目前我国实行的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消费型增值税,各级政府在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企业也面临如何在现有政策背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享受增值税转型的优惠待遇,达到利润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比较分析 杨晓妹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承担的减排压力相当大。国际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有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本文在介绍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外实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者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不同时期我国应采取不同的减排手段:在短期我国宜先开征碳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但长远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措施应成为调控主导。
?
政治 社会
?
关于党内和谐运行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金怡顺
【摘要】党的十七大强调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之后,对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再次科学定位,对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期指导意义。党提出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命题,有着深刻的依据。实践这一重要思想,应注意解决三方面问题。
?
执政资源建设视阈下党打造和变革标语口号的历程与经验 厉有国
【摘要】标语口号是我党用以唤起民众、鼓舞斗志、指引航程的政治旗帜和政治号角。无产阶级政党一直重视标语口号的执政资源建设作用,中国共产党打造和变革的标语口号始终影响着党的执政资源建设。对党的执政资源变化与其标语口号变革进行分析,可从中得出一些经验。
?
权力腐败:一个伦理学的探视 唐土红
【摘要】权力腐败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学界对权力腐败的探讨绝大多数停留在政治学、法学领域。事实上,权力腐败也是个伦理问题。除了从政治学、法学角度予以研究外,还应从伦理学视域予以关注。从伦理学视角看,腐败说到底是权力工具性的恶性膨胀,是对权力价值性及应该负载的道德使命的违背。权力腐败的事实证明,权力的工具性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便是它要受权力价值性规制,否则权力便会误入歧途,成为人类文明的阻障力量。
?
青海省反腐倡廉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海瑛 党升元
【摘要】正确认识反腐倡廉形势,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坚定信心的基石、做好工作的前提。本文结合青海省反腐倡廉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明显,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的现状,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提出了青海省反腐倡廉任务的几点思考。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探研 龚世俊 李宁
【摘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新阶段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举措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行政改革的新理念相呼应。西方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创新,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和公民的权利,关注公共服务的公正要素和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以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借鉴意义。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致使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严重缺失的问题。应明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在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做起,加快步伐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
边远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探 苏祖勤 舒刚
【摘要】“边远地区”是指地旷人稀的偏远山区、荒漠或海域,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及东南部海域,这些地区目前尚处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盲点。基于新时期国家对领域有效治理、国土安全、环境资源保护及公民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国家应当重视这些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边远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当包括:边海防紧急事件处置、遇险人员应急救援、环境资源保护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应对等。
?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地方政府行为悖论研究 衡霞
【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但地方政府因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的双重目标,而产生计划与市场、区域间合作与竞争、可持续发展与短期收益等政府行为上的一些悖论。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有限理性、激励约束机制、囚徒困境等方面来分析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行为悖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重塑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 胡维芳
【摘要】后危机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在就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选择、就业目标、择业目的、就业期望上,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其就业观的形成受个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较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重点要做好学校各方面的引导工作。
?
学习研讨
?
推进青海智库建设 提升决策服务质量 赵晓
?
稳妥推进“双语”教育科学发展 马连龙
?
青海藏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马生林
?
推进青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刍议 苏海红
?
加快青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 丁忠兵
?
?
西部开发与青海建设
?
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
——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薛建峰田铁社 冯丽勤
【摘要】对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金融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大有可为。本文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提出必须通过加大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来破解投融资不足的瓶颈制约,从而增强城乡一体化内生发展能力。
?
基于因子分析的青海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 丁悦 宋金平 赵西君
【摘要】本文借助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估2000年到2008年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归纳出影响的主导因素是基础条件和保障条件,揭示出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提升由慢到快、由不稳定到稳步提升的变化趋势。
?
青海绿色税制实施环境初探 孙阿凡
【摘要】传统税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统筹推进的新要求,建立绿色税制已迫在眉睫。虽然在现行税制下,青海省作为地方政府层面不拥有完全税收立法权,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营造绿色税制的实施环境,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
青海发展生态农牧业的思考 顾延生 裴敏莉 景芳
【摘要】青海发展生态农牧业是一条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牧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克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本文介绍了青海生态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
青海互助土族旅游文化发展简论 王大钊
【摘要】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区位优势明显,土族民俗文化别具一格,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大力挖掘旅游文化潜力,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和谐社会发展。深入研究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方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景点的开发与保护,着力培育旅游文化品牌,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农村问题研究
?
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 陈胜祥
【摘要】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界反复提到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问题,但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搜集整理近十几年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献,发现中国农民普遍存在土地所有权幻觉,表现为谁干预了农地产权,农民就将其视为所有者,无人干预则认为自己是所有者。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并非现行法律文本知识传播的结果,而是农民依据产权干预环境自主建构农地所有权认知即形成所有权幻觉的过程。新一轮农地制度创新应积极利用和保护农民的所有权幻觉,在现行的农地集体所有的法律框架内赋予农民永久期限的农地使用权与对抗外部干预的救济权,达到明晰产权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农村价值观思考 刘文玉 刘先春
【摘要】循环经济在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进程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更是树立健康科学的农村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需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塑农村价值观,走科学发展道路。
?
我国中西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需求与供给模式分析 姚红义
【摘要】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加之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使得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依然突出。以中西部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需求为基础,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供给模式,即以地方政府供给为主向由中央政府供给转变,从而减缓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到农村低保工作的管理之中,对推动全国性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带来积极的影响。
?
“新农保”实施后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与完善 焦克源 赵静
【摘要】在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的背景下(以下简称“新农保”),针对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特殊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如何推进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建立适应西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为基础,结合“新农保”试点的经验,在全面分析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有效、合理的对策建议。
?
?
民俗文化
?
从“生月”到“奔月”
——试析常羲从神到仙的演变 陈刚
【摘要】目前可见的中国月亮神话主要有两类:常羲生月和嫦娥奔月。这两类月亮神话在月神名称、神话内容、思想观念,都有很大差别。但学界认为常羲和嫦娥是同一位月亮女神在不同时期的名字。据笔者见到的资料,学者还未专门从神话学角度解释常羲生月如何转变为嫦娥奔月,也未阐释演变背后神话思想的演变轨迹。从神话学视阈出发,本文认为作为创世神话的常羲生月主要解释了月亮的由来,并逐渐演变成包含月亮不死的月亮神话,最终转变为以不死之药和长生不死为主要内容的嫦娥奔月。月亮神话的演变体现出神话思想从神到仙的演变轨迹。
?
古代鬼妻故事中的弃妇隐喻探析 王秋萍
【摘要】中国古代“人鬼遇合”故事的结构几乎全是男为人、女为鬼,而女鬼又以恋人、情人的身份居多。本文则以有别于“鬼恋人”、“鬼情人”的“鬼妻”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唐传奇《卢江冯媪传》、三言故事《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聊斋故事《鬼妻》为例,依据社会学的“身份”理论,认为此类故事中“鬼妻”具有隐喻意义,“鬼妻”的隐喻身份就是“弃妇”。“鬼妻”形象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弃妇”的社会处境。
?
脉与场:家族与宗族及其文化观念
——以杨家将传说为例 梁家胜
【摘要】本文以“脉”与“场”两个核心概念作为切入点和基本阐释框架,运用宗教民俗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杨家将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家族与宗族及其文化观念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解读。通过论析,作者指出:“脉”与“场”是“杨家将”这一特定英雄群像得以生发和承继的两个关键性因素,从而为我们理解在广大民众的生活和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家族与宗族传统拓展了阐释的平台和空间。
?
文学艺术
?
唐前小说对《史记》题材的接受与超越 陈莹
【摘要】小说与历史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小说演进的过程中,唐前为小说的萌芽和形成期,显示出史说同质的特点。《史记》被喻为文学与历史的渊海,如果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题材方面考察唐前小说与《史记》的关系,我们发现小说在取材《史记》的同时,又不断地加以纵横延伸,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题材内容,显示出小说的新特点,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
困境与突围
——数字化生存中的文学现状 张德军
【摘要】自结绳记事以来,人类总是在数字的陪伴下生存、发展。当文学与数字联姻,文学的走势就显得极其吊诡。本文将研究方向投放在中国两个特殊的数字时代:上世纪50—70年代与当下。关注这两段极其特殊的数字化时代中文学的困境,探寻文学突围的方式,呈现两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追求,以文学的视角烛照生活,从生活中找寻文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最终达到生活与文学共赢的态势,为颇受争议的中国当代文学再次寻找希望与勇气。
?
论传教士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陈莉
【摘要】在深刻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东来传教,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把汉语带回欧洲,客观上为汉语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具体表现在:激发起欧洲人了解中国、学习汉语的热情;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大量系统的工具书;初步培养早期汉语师资,促进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化。
?
曹操杂言诗新探 韦运韬
【摘要】曹操的杂言诗,约占其诗歌作品的三分之一,数量不多,就诗歌的内容上看多为游仙诗。虽然学术界对曹操的杂言诗也多少有所涉足,但对曹操杂言诗的创新问题所论寥寥。本文主要从曹操杂言诗与汉乐府诗的关系入手,着重探讨曹操杂言诗在汉乐府诗歌基础上的两种形式创新问题,力求达到更深透地了解曹操杂言诗的特点及反映出的其创新精神。
?
论“意境”的源起、生成及判定标准 康建强
【摘要】因欲望不能满足和残酷生存状态而导致的心灵痛苦是“意”发生的原初动力,而人道契合的理想诉求则牵引着“意”的走向。因而,“意”在二者的张力中处于持续发生的状态。此时,以“意”取“境”,经由初次生成、物化、再次创造三个阶段,具备了“意”与“境”的交融、身临其境效应、回味无穷之终极审美效应三个要件之后,意境便最终形成了。因而,意境是人的心灵与外在世界在人道疏离和契合对比张力的双向运动过程中有机交融而形成的审美心理图式。
?
《格萨尔》说唱艺人表演程式内部成因 索南措
【摘要】国内许多学者用舶来的帕里洛德理论分析探讨中国的叙事长诗,史诗《格萨尔》也不例外,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史诗结构的基本特征、叙述的基本规律以及其中人物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格萨尔》说唱艺人表演程式的内部成因。
试析青海“花儿”的族际差异与文化交融张新梅
【摘要】青海地区的“花儿”不但有丰富的文学内容,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青海地区的多民族文化背景既造就了不同民族“花儿”的风格差异,也为“花儿”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养分提供了条件。
?
论壮族“板鞋舞”在文化传播中的社会效果 区茵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板鞋舞”不仅丰富了壮乡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担负起弘扬壮族文化、繁荣壮族经济的重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效果。它用历史的缩影展示了壮族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英勇善战的形象,激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和民族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板鞋舞”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坚定了人们创造未来和建设美好明天的信心。
?
民族历史
?
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 何颖
【摘要】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突出,由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逐渐呈上升趋势,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公众的过激反应,甚至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政治事件,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特殊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重要任务。
?
石堡城唐蕃争夺战及其方位 王昱
【摘要】唐与吐蕃反复争夺石堡城近百年,争夺时间之旷久、战争规模之宏大举世少有,其成败得失,举国关注。梳理近百年中唐蕃争夺石堡城的主要战事,有益于深刻认识这段历史。对石堡城的具体方位,学术界多有争议。该文除从石堡城本身的地形外,还结合唐在赤岭一线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石堡城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来推断出其地理位置在今青海省湟源县日月山口以东的石城山大、小方台上。
?
试论玄鸟不是秦图腾 田延峰
【摘要】玄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秦的图腾,其它关于秦图腾的说法,都不否认玄鸟是秦图腾,或从玄鸟说加以衍生。但图腾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首先是一种标记,用于一个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在我国先秦时期,对鸟的喜爱与重视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认为它就是秦族独有的标记。与此相关的是,和图腾相关的思想观念在秦文化中也不见踪影。从秦族的形成时间来说,距图腾的兴盛期已很遥远了。所以,玄鸟不应该是秦图腾。本文认为玄鸟等传说的目的在于说明君主统治权力的合理性、合法性是天命神受,这是巫术思维的结果。秦在发展过程中,巫术文化因素融入了历史传说之中。
?
唐代民族观之“华心”说 俄琼卓玛
【摘要】唐朝以其开明的民族政策,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世之一。然而之所以能有如此开明的民族政策,则是直接受其民族观所影响和支配的。唐朝时的民族观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以发展和完善,“华心”说即其代表。
?
哲学
?
当代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及反思 徐鹰 王宏波
【摘要】当代心理学中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一是批判的倾向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构;二是把社会建构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三是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反思当代心理学中后现代主义,需要以现在经验主义和科学实在论作为基础,并需要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双方互补,采取合作和开放的态度,趋向多元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范式及其转换 柳之茂
【摘要】范式理论的自然科学背景和长时段特性,需要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中警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内涵上和较长的时段分析,可分为“政治范式”、“经济范式”、“社会范式”三个范式,三个范式之间的转换动力来自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个范式的界定仅仅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理论概括,只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并不具有排他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历史与国内现实和国际大背景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本文用科学哲学的理论方法来分析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有新的梳理。
?
民主法治
?
《海商法》中的船舶所有权若干问题新探 苏世芬
【摘要】船舶所有权是以船舶为客体的物权,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对其没有作出界定。我国《物权法》中有关物权的法律制度与《海商法》中的船舶物权制度差异性的规定导致学界对船舶所有权的相关法律问题认识不一。船舶所有权制度涉及船舶、船舶所有人、船舶所有权等基本构成,笔者从船舶与所有权着手,对船舶所有权的转移、船舶所有权的预告登记制度以及船舶所有权与船舶国籍分离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排除立法模式交错引起的理论困扰,完善《海商法》中船舶所有权的相关立法。
?
论司法过程中的语言置换 董书萍 夏凤英
【摘要】在司法过程中,表述案件生活事实的日常语言必须被置换为表述法律事实的法律语言。这种置换之所以能够,基础在于两种语言在意义上具有共通性,而法律职业者拥有双重语言技能则为其提供了可能性。置换遵循一定的逻辑路径,包括:在个案中置换;通过分析法律术语所使用的不同定义方法进行置换。多种原因将导致置换难题,包括:法律语言与外在事实之间存在“一多对应”关系;绝大多数法律语言多义;法律语言具有价值主导性;立法者不能如实表达立法意图;日常语言的发展性与法律语言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等。
?
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正向功能探析 高永宏
【摘要】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习惯法分属藏传佛教信仰习惯法与伊斯兰教信仰习惯法两大体系,这些习惯法至今仍然发挥着一定的现实功能,对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公民的心理与行为选择产生着深刻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国家法在民族地区的实施。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正向功能分为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前者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等方面的功能,后者包括秩序维护、信仰维系、族群认同、文化传承、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功能。
?
工伤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用人单位少报缴费工资申报工伤保险引起的工伤保险待遇问题 周湖勇 周晓勇
【摘要】用人单位少报工伤保险费必然引起工伤保险相关待遇的减少。直接受影响的项目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6级伤残的伤残津贴和死亡职工的供养亲属抚恤金。间接受影响的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的,伤残津贴低,所缴纳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也就越低,最终影响医疗保险待遇和养老保险待遇。对于造成赔付差额的,用人单位应当予以补差,赔付方式一般为一次性。
?
诉外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探析
——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背景的分析 杨雅妮
【摘要】随着民事纠纷的多元化发展,各国在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我国,与法制发达国家ADR机制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有的一些诉外解纷机制逐步萎缩。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法律关于诉外调解协议效力规范的缺失,对于以人民调解为代表的民间调解协议和行政机关主持下达成的行政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随意反悔,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解纷成本,也挫伤了纠纷主体对于诉外调解的利用热情。提升诉外调解协议的约束力,通过一定的程序设置(使其效力与诉讼衔接)赋予其以执行力为核心的法律效力,是合理配制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必然要求。
?
西海天风
?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母
——“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暨青海湟源昆仑文化周”综述 窦国林
【摘要】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学术论坛是促进中国神话研究的契机,将加深世界对东方文明的认同。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母,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来源于昆仑文化。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完美的部分,与青海有着较为紧密的源缘。
?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西部和谐社会建设
——“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十五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综述 拉毛措 朱学海
【摘要】“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十五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于2010年7月5日—8日在青海西宁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取得了诸多共识。
?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牧业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社科农经网络大会”综述 丁忠兵
【摘要】在第六届全国社科农经网络大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畜牧业建设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对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探讨;二是总结了各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三是分析了各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青海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大会综述 张前
【摘要】2010年7月28日,《青海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大会在西宁召开,来自国内社科理论界及期刊界的领导、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刊庆纪念大会。会议全面总结了创刊30年来《青海社会科学》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并就《青海社会科学》乃至国内社科学术期刊发展问题作了交流和研讨。本文将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从学林足迹与学界评价、学术方向与学术特色、学术责任与学界期望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