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与青海建设
新时期的减贫成效与经验
——以青海为例 胡鞍钢 童旭光/1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6%。本文以青海的减贫实践为案例,对其减贫成效与经验进行总结与评价。认为青海在这一时期较好地实现了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着力构建减贫友好型社会,逐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其成功经验在于国家对减贫事业的大力支持与公共政策的“多维减贫”导向。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减贫挑战提出了展望和政策建议。
?
青海省城市和谐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李广斌 于兰斌/6
【摘要】青海省城市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自治功能异化;社区自身发展能力弱,自治程度相对较低;社区建设运行机制不畅,资源整合力度不强;社区干部待遇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等等。加快青海省城市和谐社区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社区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制度,切实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
关于加快海北州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严金海/10
【摘要】海北州是青海省探索发展高寒地区现代农牧业的重点地区,其农牧业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要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粗放型农牧业向集约型农牧业转变、自给自足农牧业向效益型农牧业转变,必须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能人牵头、集约经营,鼓励扶持、提供服务上下功夫。
?
构建西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障碍与解决途径 刘春丽 王皓/14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西部地区的落实面临诸多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补偿政策研究
——以青海为例 梁红梅 李玉萍/18
【摘要】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基于生态环境、资源能力、现有开发密度等国土空间特征分析,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为主。该功能定位可能造成经济发展机会缺失,加剧区域不平衡。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理应对放弃或部分放弃开发权而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受损者给予经济补偿,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
党风廉政建设笔谈
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探研 毛江晖/24
【摘要】本文分析了自《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印发以来,青海省惩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注重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并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
论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建设 张立群/30
【摘要】法规制度建设是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工作,是反腐倡廉健康有序进行的保证。应当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之中,努力发挥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
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的若干思考 张生寅/34
【摘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是与权力的产生、发展始终相伴的一个问题。只要有权力存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就不会终止。本文从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必要性、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几种机制及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的若干思考等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
青海“十二五”发展论坛
青海省扶贫开发思路、目标及对策 孙发平 杜青华 陈志苡/38
【摘要】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劳动生产力以及文化科技素质较低,青海一直是全国扶贫范围广、程度深、类型典型、扶持难度较大的一个贫困区域。本文通过对“十二五”时期青海扶贫开发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设计了“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原则、目标以及区域重点任务,提出了青海“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建议。
?
青海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研究 张伟/4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但同国内其他一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就“十二五”时期乃至其后更长时期青海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了战略性研究。
?
青海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苏海红/50
【摘要】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改善城乡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十二五”时期发展形势,探讨和分析了青海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思路、路径及措施。
?
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两个30年”统一战线理论特点研究 马小芳/56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60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根据时代背景和国内根本任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30年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后3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本文试图分析、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两个30年”统一战线理论的特点,是希望人们对60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客观、理性、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务实、灵活地面对当前及未来的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实践。
?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应用中的创新 李兴平/61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具体实践,创新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和谐社会思想论等,这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
论我国公共政策中的性别意识 苏多杰/66
【摘要】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了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公共政策,早于发达国家20多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独具特色的妇女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对推动妇女运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在社会性别意识上存在的诸多不足。因此,在公共政策中体现公平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以党建带社建,增进社区团结 吕青/69
【摘要】增进社区团结,要以党建带动社建,在构建共治模式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权力基础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大党建网整合各种分散的力量、团结陌生人。而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都是全新的探索,必须创新,包括理念的创新,组织形式、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工作队伍的创新培养等。
?
网络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影响作用探析 郑萍 金春义/73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作为新型的公共领域为政治参与提供新平台的阐述,说明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提升的重要意义。由于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非规范性和网络舆论代表整体民意不足等缺陷,为了保障网络政治参与作用的有效发挥与其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需要引导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舆论导向,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影响政策制定的渠道,把握网络舆论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并理性决策。
?
探析埃德加·斯诺的成功之因 毛新/78
【摘要】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和文史学家,中美人民的友好使者。他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即中译本《西行漫记》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后,在国内外获得了极大的轰动,在国际社会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报道和洞悉中国事态的外国记者还有很多,为什么斯诺敢于突破重重危险,深入红区,将其真实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公诸于世?为什么他敢于在客观事实面前坚持己见,在中国研究方面开辟出一条不同于前人的思想和道路,从而致力于向美国及世界公众介绍和解释红区中国? 本文通过对斯诺的代表性专著《西行漫记》内容的解读,从内外因素两方面相结合的辩证关系中,重点剖析人们一直所关注的埃德加·斯诺获得成功的原因。
?
经济
对“资源诅咒”形成机理的解读 张文宣/82
【摘要】自然资源丰裕地区通常遭受“资源诅咒”,其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被资源的丰裕所拖累。本文对这种“悖论”式结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解读,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防止过多的生产要素被吸纳、锁定在资源型行业,促进制造业部门和资源型行业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天赋资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而不再是诅咒。
?
资源型城市产业体系绿色重构初探
——以绿色工业构建为例 刘纯彬 张晨/85
【摘要】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资源型城市应把握当前国际绿色变革机遇,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产业体系绿色重构为绿色经济的实现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构想,它打破了传统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将产业体系划分为七次产业,构建出以物质产业群为主体,技术产业群、生态产业群为两翼的创新型绿色产业体系。并以资源型城市绿色工业构建为例,提出开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改造轻工业、深入拓展重工业的分类指导思路。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资源型城市产业体系重构中“绿色”、“经济”与“资源”的关系。
?
能源效率影响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实证分析 李国璋 江金荣 孔令宽/90
【摘要】本文试图揭示我国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和ECM模型的分析发现: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损失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效率的提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能源效率的短期波动对于降低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具有明显的作用,这种作用大于长期波动对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影响。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解决目前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一结论对于我国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试论文化对农产品消费的影响 陈令军 王礼力/97
【摘要】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消费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走上了竞争的舞台。如何扩大产品的销售与影响力是农产品生产与经营者在发展中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描述了竞争环境下顾客消费特性及企业经营行为的转变,分析了文化在产品消费中的特殊价值,着重论述了农产品在走向市场环节与文化的对接问题,并对文化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
文学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述要 胡建次 罗佩钦/10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性探讨;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家族文学的宏观整体性研究;三是对古代家族文学的个案性考察。上述三个维面所显示出的研究成绩,标示出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已走过了其起步阶段,正在稳步地向前迈进。
?
论承安体 王定勇/105
【摘要】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新定乐府体有“承安体”,风格定位为“华观伟丽,过于泆乐”,这是对金章宗词坛的准确概括。纵观章宗词坛,词人关注的题材主要有写景、咏物以及男女之情。写景、咏物词瑰玮雄壮、清丽华美,构建了“承安体”华观伟丽的基本特质。男女之情的绮靡轻艳,把“承安体”引向了泆乐的一面。
?
从“角落”里的浮现到历史中的“逃亡”
——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性爱话语变迁 刘传霞/110
【摘要】从在 “角落”里发现爱情,在“岗上”建构性爱神话,到在历史中逃亡,20世纪80年代性爱话语参与并见证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体、感性主体、欲望主体的建构历程,走过了一条从理性建构到非理性解构的路程。它的变迁与发展也透露出这一时代国家与阶层、个人在历史与现实秩序重建之中的复杂关系,透露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性爱叙述的复杂性。
?
青藏地区民间传说的文化史价值 胡芳/116
【摘要】青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是各民族历史记忆的另一种呈现,镌刻着各民族历史和文化演进的脉络, 包孕着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人民用幻想性的、传奇的口头叙事构建起来的原始的“口述史”,具有历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文化史研究价值和意义。
?
彝族史诗《梅葛》的传承方式研究 陈永香/121
【摘要】梅葛的传承方式是口耳相传。传承形式可分为纯正传承型的与原始宗教信仰粘合在一起的毕摩的各种祭辞的传承;另一种传承形式是因时而变、融入生活与世俗生活相结合的歌手演唱的创造型。史诗在展演与流传的口头程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文法,而非书面文本的规范性。《梅葛》没有文字的记载。毕摩、歌手皆是靠耳听心记史诗的内容曲调,在各种展演场域反复演练,形成以传统为取向的“大脑文本”。
简论史前青海先民的
?
民族历史
经济活动及其与生态环境之关系 崔永红/125
【摘要】史前时期青海先民的经济活动始于距今近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和湟水中下游谷地,其时已进入较进步阶段。卡约文化时(距今约3600—2600年),畜牧业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游牧方式产生。就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关系而言,原始农业曾经历过“火燎杖种”的生产方式,故对植被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反观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显得更突出,甚至是决定性的。
?
?
民族文化的制度含义 梁碧波/130
【摘要】民族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基本制度,而民族国家的基本制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绩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式制度与民族文化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均衡过程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发展的绩效。民族文化对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通过制约和主导正式制度体系的生成和变迁来影响经济发展;通过定义经济行为人的选择集来影响经济绩效。
?
近代民俗变革的动力考察
——以上海为个案 艾萍/137
【摘要】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民俗是一种重要的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控制机制。近代以来,民俗变革与秩序稳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息息相关,国家权力由此介入其中,是政府维护政治统治的传统手段,亦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规定性的产物。本文以上海一地为个案,探讨民俗变革这一政府行为的动力,不仅是梳理民俗变迁历程的一条重要线索,而且可视为这一时期政府行为的典型案例。
?
青年毛泽东世界观嬗变探析 苏雯 雷家军/142
【摘要】青年毛泽东世界观形成中经历了三次转变,从最初中国传统思想的“无我论”, 转变为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 “唯我论”,再到“唯民论”的转变,最后从“唯民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艰难历程,始终抱定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
?
先秦时代的“海贝之路” 李凯/146
【摘要】中国上古时代中原地区并不是封闭的,内地与西部地区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海贝之路”就是东西通路中的一个环节。考古资料表明,这条通路从中原到关中,从关中到西域、西南地区,时间跨度从史前时代到商周,可以说是后代“丝绸之路”的先导。
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研究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博爱思想及其意义 楼慧心/151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博爱思想,既是他们人格特征的重要体现,又是他们所建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南。因此,这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重要研究课题。
?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青海宗教政策之启示 鄂崇荣/157
【摘要】本文尝试总结了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处理青海民族、宗教政策的一些成功经验,以求对做好新形势下青海社会稳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试析《古兰经》中的训诫哲理 马和斌 金忠杰/163
【摘要】《古兰经》是伊斯兰的最基本经典,也是穆斯林信仰与生活的根本指南。便于信仰者加强自身的修养,《古兰经》经文中以常见的动植物或容易理解的事情晓谕世人,涉及信仰、生活、交往等方面,旨在教诲人们理智、健康、科学地与生存环境和谐共存,共谋社会进步。细品这些训诫,寓意深刻,哲理深奥,是获取增强信仰的最好佐证。
?
论汉传佛教生态伦理的体系结构 张有才 董群/167
【摘要】汉传佛教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建构佛教生态伦理理论有助于统摄佛教丰富的生态伦理资源。缘起论、依正论、无情有性说为汉传佛教生态伦理奠定了哲学基础;慈悲平等、珍爱自然、戒杀护生、节欲惜福和净心净土等是汉传佛教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与之相关的道德规范是佛教信仰者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和要求。上述三部分共同构成了汉传佛教生态伦理体系的构架轮廓。
?
民主法制
房屋登记的效力及其制度完善 杨宏云 赵玉俊/171
【摘要】房屋登记具有房屋物权的公示公信效力。要对房屋交易安全进行切实的保护,就必须完善现行的房屋登记制度。制定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设置统一的登记机关、明确登记机关的审查义务、确立房屋租赁登记制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
?
检察管理战略及适用 李勇 王丽杰/175
【摘要】检察管理改革是一项战略活动和系统工程。当前检察管理研究缺乏深入性和全局性是检察管理改革难以付诸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成熟的企业管理战略给检察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检察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宏观的视域。
?
宪政视角下的中国专门检察制度改革 谭波/180
【摘要】专门检察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制度沿革依托于特定时期法制的建立与健全,也深刻反映了国家建设的政治形势与需要。但是,在现阶段,专门检察机构的设置相对混杂,对专门检察制度与检察权的认识也难有定论。基于实证的分析和经验的总结,我国专门检察制度的改革应注重内部区分式的改革,并需要有相关的宪政改革措施与之联动,以期制度改革之最大化效果。
?
反垄断法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研究 王秀玲/184
【摘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作为反垄断法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各国反垄断法都做了规定,我国反垄断法也不例外。但我国反垄断法对该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在反垄断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本文将结合我国反垄断法及配套法规,以及美国相关经典判例,检视相关市场的界定、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等相关内容,指出其中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
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权利基础 齐强军 齐爱民 陈琛/187
【摘要】美国信息隐私法以隐私权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而德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人格权为基础。我国法上隐私权的内涵与美国法上的隐私权不同,是人格权的一种。因此,美国个人信息上的隐私权保护模式不适合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所有体现于个人信息之上的人格利益,我国立法应以人格权为基础构建个人信息权利体系。
?
论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 邵培樟/190
【摘要】作品标题是作品表达之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它凝聚的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体现的是作者独特的构思,因而与作品一样同属于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由于作品标题客观上要求的简练、高度概括与抽象等属性使其往往缺乏独创性或不能完整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够进入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本文基于知识产权是自然权利的基本观念,试图探索如何突破现有著作权法律制度的障碍和进一步拓展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路径,以求完善保护作品标题的法律制度。
?
评价与争鸣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术研究范式
——评《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 李言统/194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如何把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进行规范的学术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非遗”事业,学者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赵宗福先生的《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一文,以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为个案,在重新鉴定花儿的族属、价值、花儿会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者的责任和理论追求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对“非遗”保护中所具有的学术研究的范式意义,做一较为系统的评述。
?
一篇直面社会现实的调研报告
——《青海省城镇各社会阶层状况调研报告》述评 喇秉德/198
【摘要】本文首先认为《青海省城镇各社会阶层状况调研报告》调研分析的10个阶层的选择是适宜的,采取问卷方式所反映出的10个阶层各自对本阶层的认知和对其它阶层的认识态度是可信的,调研者的分析是深入中肯的;然后对其中影响面较广、关注程度较高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两个阶层,在课题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做了简要评述。
?
简析伊利亚德在《神圣与凡俗》一书中的宗教现象学理论思维 牛宏/201
【摘要】伊利亚德所著的《神圣与凡俗》一书,被视为当代宗教现象学理论著述中的代表作。本文试图分析《神圣与凡俗》一书所采用的方法论,来获得一些有关宗教现象学理论思维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