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您的位置:首页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汉文版) 《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浏览:29209 来源:本站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1-06
经济
构建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金丽馥 陈红艳/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生存与发展面临困境。因此,建立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长效机制,帮助其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尤为重要。为此,必须重视建设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支撑机制、培训机制、市场服务机制、配套机制和扶持机制。
?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障碍分析与政策选择 曾贤刚 倪宏宏/6
【摘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成本太高、技术水平较低、市场不稳定和政策法律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障碍。本文对这些障碍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梁漱溟乡村建设观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杨斌 周坤/12
【摘要】梁漱溟以其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分析中国的问题,认为中国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失调”,进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建设理论。该理论对于今天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农村教育、生长农村文化、开展农民自我教育等方面均有借鉴意义。
?
?
政治
和谐的运行机制:实现党内和谐的必然抉择 金怡顺/15
【摘要】党内和谐是指党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良性互动状态。和谐的党内运行机制是指在围绕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过程中,把党内各构成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使之形成良性互动、规范有序、和谐运行的方式。构建和谐的党内运行机制,维护和发展党内和谐局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建设和谐的党内运行机制,就必须从建设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党内民主管理机制、党内利益协调机制、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和党内信息沟通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讲求科学方法
?
提高巡视工作水平
——基于方法论层面对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的几点思考 杨松义/20
【摘要】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是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努力提高巡视工作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和探索做好巡视工作的基本规律,更加注重创新思维方式,更加注重掌握科学方法。既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又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既要把握基本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要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切实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既要立足当前,做好经常性工作,着力发现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坚持程序与实体并重,努力提高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
《孙子兵法》与领导行为 王培君/25
【摘要】《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从制定政策、选择任用干部、组织管理等领导行为层次考察,可以得到很多的理论启示。孙子的庙算、知己知彼、非利不动等思想是对领导决策行为的结果评估、资源评估和价值评估。孙子关于将帅素质、任用标准,以及重视和使用特殊人才等观点,今天依然是重要的人事管理思想。对于目标任务的完成,孙子分别从建章立制、严格奖惩、激发斗志、营造氛围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镇领导干部素质问题研究 晁增霞/29
【摘要】乡镇基层领导作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乡镇基层干部素质总体是高的,但部分干部还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较差、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拓宽用人视野,抓好选拔培养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对农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政的本领;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监督管理。
?
后现代视野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李建宁/32
【摘要】后现代文化现象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一种时髦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在给青年带来价值苏醒的同时,也引发了青年价值体系的动荡、失范和核心价值认同的危机,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了困境。后现代视野下,在青年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吸收、借鉴后现代主义中积极合理的观念和方法,化解和防范其消极影响,创新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
弘扬·创新·构建
——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诉求的时代主题及因应对策 刘小华/36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新辉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繁荣,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有助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诉求的因应对策是:优化信仰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育路径。
?
村民自治中的女性主体参政困境及其破解路径论析 戴玉琴 杨慧/41
【摘要】当下村民自治中的农村女性主体政治参与不足表现为客观行为的被动性、主观认知的低效性和实际效用的有限性。究其原因有:传统“男性主位”文化的积淀,经济地位和文化素养的弱势带来的蝴蝶效应;长期对保护性政策的依赖所导致的参政驱动力和政治能力感的低下。为了确保女性农民政治主体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权利兑现,需要下列要素的综合效应:赋权妇女是前提;基层作为是保障;氛围营造是平台;备好技能是关键。
?
?
社会
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述评 冯海英/45
【摘要】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体制转轨导致了中国社会矛盾多发和多样性。本文对近年来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状况、基本观点和研究范式进行了简要回顾。提出在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论上需要突破,指出加强农村和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 曲凯音/49
【摘要】留守儿童一词虽然在1994年就被提出来,但相关的研究却在2004年才展开。在近15年中,学者们从多角度、多学科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仍然有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究留守儿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引入文化与价值体系的相关研究,最终寻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办法是本文的初衷。
?
关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思考
——以南京市鼓楼区为实例的研究 陈平/53
【摘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适合中国国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居家养老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居家养老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市鼓楼区居家养老的实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鼓楼区居家养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的有效策略。
?
?
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推动青海科学发展 马洪波 李广泳/57
【摘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不断深化对青海省情认识的必然结果。发挥好青海巨大的生态功能,必须将生态保护与建设放置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全力推进生态立省战略,不断强化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生态可持续状态评估 孙凌宇/61
【摘要】本文根据青海省2003年到2008年的统计年鉴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青海省从2002年到2007年6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赤字进行测算。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青海省无论是在全国尺度下,还是在全球尺度下,其生态状况都是不可持续的和不协调的。
?
青海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路径探寻 韦仁忠66
【摘要】生态文化是生态立省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借青海生态文化资源之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在保护建设生态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
生态立省战略下青海生态政绩考核体系初探 杨皓然 王跃荣/70
【摘要】生态政绩考核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引导领导干部生态发展行为重要的“指挥棒”,对生态立省战略实施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文章分析了在生态立省战略背景下青海原有生态政绩考核弱化现象,提出了新要求下的新转变,并从生态政绩考核指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构建了青海生态政绩考核体系。
?
青海文化论坛
西王母神话的传播研究? 陈丽琴/74
【摘要】西王母神话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能适应不同时代人们的要求,成为历久弥新、生命常青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有它从各个侧面透露出来的、具有巨大认知价值的信息,引发后代的学者不断地进行破译和阐释,而它的千年传播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从传播角度对西王母神话的流传情况作了探讨。
?
利用格萨尔文化资源打造青海民族文化品牌 桑杰端 智旦正加 /79
【摘要】《格萨尔》是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青海是《格萨尔》的重要发祥地,有很多民间说唱艺人、传说故事、文物古迹和传统习俗。本文对青海格萨尔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归类和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保护和利用格萨尔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
?
文学
从老舍的语言风格追溯其文化基因 陈莉/83
【摘要】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格作家。语言风格往往是人格内涵的显现,而人格的形成又取决于作家息息相关的生活事实。因此每位风格作家的身上都有不为他人所共有的特殊文化因子。本文试从老舍外在语言风格入手,探讨地域环境、民族出身和教育背景三方面文化基因对其的影响。
?
文学与乌托邦 华建光/87
【摘要】本文以乌托邦情结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路,即由现代文学的虚构乌托邦到当代文学的践行乌托邦,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乌托邦破灭。乌托邦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虚幻但又需要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价值和道德,更不是一种理性。不少文人也在这种乌托邦的虚构和践行中得到了心理补偿和情感慰藉,这是弱国子民在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学宿命。
?
?
民俗融合与元代宗教戏剧的世俗化? 戴峰/90
【摘要】元代的宗教文化颇为发达,三教融合和不断的世俗化是其主要特征。民俗文化亦呈现出融合和新变的特点,二者共同决定了元代宗教戏剧的世俗品格。这些戏曲中的宗教人物,其思想和举止均具有鲜明的世俗化色彩。宗教、民俗、戏曲三者之间存在着交融互动的特点,戏曲一头牵连着宗教,从那里获取题材和灵感;一头又牵连着民俗,表现出浓烈的世俗情味。
?
审视跨文化视野中的“作者之死” 丁伯林/95
【摘要】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西方诗学,重视文学摹仿外在现实世界的作用,注重的是文学文本的独立性,而消解、漠视创作主体的独特地位;中国理论界则以“诗言志”这一命题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注重创作主体与作品之间的相融与相依,强调“心”与“物”、“情”与“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认为对主体的研究是顺利地进入文本、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有效路径。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视野来审视理论界关于“作者之死”,我们就完全可以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对待这一论争。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对“作者之死”这一命题所作的探讨。
?
?
1902:文学界革命起狂飙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 胡全章/99
【摘要】1902年,《新小说》杂志的创刊拉开了晚清“小说界革命”和“戏曲界革命”的序幕;《新民丛报》的创办标志着梁启超的“新文体”创作进入成熟期和鼎盛期,“文界革命”事业掀起高潮;章太炎的崛起使其成为“文界革命”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异军”;《新民丛报》“饮冰室诗话”和“诗界潮音集”栏目的开辟使新诗试验进入高潮期,“诗界革命”取得新进展。借助政治和报刊的外力,以梁启超为旗手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全面展开。
?
?
艺术
探析昆曲与《红楼梦》(前80回)的渊源 陈泓茹/104
【摘要】本文通过古典名著《红楼梦》前80回中有关昆曲的描述,阐述了昆曲在《红楼梦》一书中贯穿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参与刻画不同人物生活、性格、命运所起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展示了昆曲在清朝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为了解研究昆曲提供了有益的历史资料。
?
别解艺术观念——解读艺术界之惯例机制 殷曼楟/108
【摘要】文章借鉴社会学视域下的艺术界“惯例”概念,反思了我们一般习以惯之的艺术观念的性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惯例,艺术观念的确立不是艺术家或批评家个人的成果,而是艺术界各行动者彼此协商而又相互妥协的产物。而艺术观念一旦确立,它又会加入到艺术界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作为惯例机制起着规范和筛选的作用。对于“存在着艺术与非艺术之分”等这类传统艺术观念而言,其作用甚至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实现的。
?
历史
试论清末新、伊分治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 王力/111
【摘要】本文以清末满汉关系为大背景,分析了新疆建省时期新(新疆)、伊(伊犁、塔城地区)分治局面形成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认为新、伊分治局面是满汉官僚调和矛盾、互相妥协的产物,事实上造成了巡抚、将军的并立,两相不容,权力掣肘,削弱了新疆的防务体系和行政的统一性,是新省体制中的不和谐音符。
?
清末“爱国公债”发行探析 刘晓泉/115
【摘要】在息借商款和昭信股票发行之后,清廷本已衰微的政府债信更加缺失。此后,清廷不再轻言“公债发行”。但辛亥革命爆发导致破落的政府财政更加陷入绝境,使清廷无暇顾及所谓的“舆论反对”、“政府债信缺失”,再次发行国内公债——“爱国公债”。从理论上讲,“爱国公债”发行社会对象更具有广泛性;因有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现代信用条件也更为具备。但此时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府债信已经荡然无存,普通商民对此公债几乎没有什么认购。清朝统治结束后,该项公债由袁世凯政府接续办理。
?
哲学
坚持“以人为本”: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 崔永和/119
【摘要】“两种生产”理论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之上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当今时代条件下,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突出,“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时受到生态环境的困扰,人的环境需求严重匮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要尊重人的全面需要,扬弃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把人与人的生境有机统一起来,从“两种生产”走向“三种生产”,切实把环境生产置于重要地位。
?
?
从实践哲学的视角看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吴建良/124
【摘要】不同思维范式的哲学对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不同深度的认识。本体论哲学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现代实践哲学则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包括二者何为基础和本源的问题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换将会使许多“伪问题”被消解,而使许多以往被遮蔽的“真问题”显现出来,对于哲学思维方式的解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
?
民族 宗教
博弈、权变与路径依赖:古代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发展论 徐黎丽 龚霄侠/128
【摘要】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而言,如何通过行政发展把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融入到国家认同过程中,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回顾古代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发展的历史轨迹,博弈、权变与路径依赖是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发展的中轴,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中轴。
?
由中国民间信仰复兴现象反思现代化理论逻辑 郭占锋 冯海英 李小云/134
【摘要】在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开始在中国演绎之后,中国乡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传统民间信仰则被视为“迷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意识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替代了民间信仰,曾使其一度中断。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权力渐渐退出民众的信仰场域时,传统民间信仰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农村开始复兴,而且愈演愈烈,并展现出与现代化相容的特质。因此,本文认为反思现代化理论本身的逻辑比单纯地判断中国民间信仰是否对现代化有利更为重要。
?
青海省宗教状况及其社会样态分析 戴燕/139
【摘要】青海省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存在样态,表现出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特性,这显然也是青海省民族宗教文化的特点。而正是这种宗教文化的共生性,成为多年来青海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基础。从对青海省宗教状况和社会样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完全不同的宗教文化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共生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内部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存在着可能和可以共生的因素。
?
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刘力波/144
【摘要】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共通性。二者本质上都牵涉到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扎根、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激荡、涵摄、交融,并在逐渐适应中国特殊实际的基础上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问题。因此,回顾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总结其中规律,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能否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进程中达成“视界融合”、外来文化成功实现中国化的条件和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
解析《蒙古秘史》的草原文化内涵 王素敏/149
【摘要】《蒙古秘史》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它采用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形式,成为记述蒙古族历史最早的典籍。而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学因素,如韵散结合的叙述方式,对鹰、狗、马的尊崇与偏爱,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与饮食文化等,已经成为至今还在北方草原传承的宝贵精神遗产。
?
早期进入青海的天主教传教士考述 马明忠/153
【摘要】早期进入青海天主教传教士活动情况文字记录较少,比较零散,对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有助于青海天主教历史的研究。
?
?
西部开发与青海建设
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探研 张卫东/157
【摘要】柴达木盆地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品种齐全,组合优势明显。目前,在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研发了多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开发利用技术和生产工艺,促进了矿产资源向精深加工型转变,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开发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矿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企业经济效益。亟需按照“综合开发,高效配置,循环利用”的原则,探索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式,研究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
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选择及政策设计 刘吕红/161
【摘要】目前,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其关键在于如何将国家宏观政策与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情况相结合,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接续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就业压力等,全面解决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
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及其载体 董海安 /165
【摘要】文化的生产、消费与发展都离不开传播。传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是促进文化变革与创新的活性机制,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然而,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文化载体作为支撑,没有文化传播的载体就不会有真正的文化传播,就不会形成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真正的文化传播就不能得以实现。本文结合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的实际,对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的主要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
?
法律
反垄断企业拆分制度构建? 骆小春/169
【摘要】对企业垄断状态的规制,尤其是对滥用垄断力的规制,仅仅课以罚款等责任无济于事。只有确立拆分制度,对违法企业进行拆分,使其丧失垄断能力,失去违法基础,才能恢复均衡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才能确保市场主体间开展充分有效的竞争。我国反垄断实践中存在着企业拆分行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拆分行为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政策、政府工作报告,反垄断法并未对其进行规范。为规范企业拆分行为,反垄断法应该确立企业拆分制度。
?
公民个人信息权的刑事保护刍论 刘修军/173
【摘要】《刑法修正案(七)》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规制,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应当是包括刑法规范在内的全方位保护。本文通过对日德刑法有关侵害个人秘密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梳理,在“前位”法律缺位的情况下,我国刑法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的同时,也要注意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
?
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文化软实力及法律保障 韩雪梅/177
【摘要】当代生态环境的内涵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重含义。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创新都有着密切关系。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
?
浅析新企业所得税法减免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经济意义 张晓燕/181
【摘要】新企业所得税法减免政策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体系实施以来,对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使投资方向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
?
少数民族习惯法界定问题刍议 吴双全/184
【摘要】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存在在学界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但对于“何为民族习惯法”这一问题仍欠缺深入的讨论。本文在梳理学界对民族习惯法已有的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该问题的看法,认为:民族习惯法是与国家法并行的一类特殊的法规范——民族习惯法属于民族习惯但民族习惯不必定是民族习惯法;国家法(包括以民族习惯为素材创制的国家法)也不是民族习惯法。
?
藏族聚居区稳定发展的法治思考 南杰·隆英强/188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影响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阻碍藏族聚居区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民族地区的法制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构建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发展的法治思路和对策:以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思想指导解决藏族聚居区稳定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民族宗教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推动藏族聚居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加快民主法治化进程,保障和促进藏族等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
通过研究犯罪被害人构建预防犯罪的被害预防体系 霍启兴/192
【摘要】在研究预防犯罪时,应该注意研究犯罪被害人的问题。因为,通过研究犯罪被害人的涵义、特性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犯罪这一社会现象,找到有效预防犯罪被害人被害的方法,从另一方面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
新闻 出版
胡锦涛对新闻党性的创新思想 张少元 蒋晓丽/195
【摘要】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社会矛盾丛生的复杂现实和信息化、网络化的传播环境。对新闻党性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承认人民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是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的全新问题意识。其主要观点为:新闻党性中的主要矛盾是党—新闻事业—人民的三边关系,人民利益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新闻党性要求媒体实现对党和人民利益的双重代表。在新形势下,新闻党性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式而不是训导式。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为本”是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的鲜明特点。“以人为本”新闻党性思想的实践途径包括:“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工作方针,以“和谐”精神为内核的舆论引导手段,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新方法、新策略。
?
学术不端与学术期刊的责任
——学术不端事件引发的若干思考 张前/199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各大媒体旋即刮起了一股关于学术抄袭事件的报道及评论之飓风,社会各界对屡屡曝光的学术抄袭事件的关注和讨论也呈增温趋势。面对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行为,作为科研人员研究成果进入社会并取得社会反馈重要渠道的学术期刊应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呢?笔者从学术不端是不是学术期刊版面费惹的祸;学术不端是不是学术期刊阵营分化所致;学术期刊能否承担起遏制学术不端的重任;面对学术不端,学术期刊何去何从等四个方面对学术期刊面对学术不端如何作为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期刊界乃至社会各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
?
对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几点思考 郭伟/205
【摘要】新闻传媒作为党和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准确反映现实、正确引导舆论,同时作为经营单位要面对传媒业迅猛发展形成的竞争态势,提升影响力、竞争力,其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适应新闻传媒业的发展需要,创造条件,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新闻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
?
教育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高校德育走向 沈萍霞/208
摘要】德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德育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促使人的道德完善。高校德育只有从“无人化”德育向人性化德育、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才能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本质内涵与要求。
?
大学生教育惩戒初探 桂琴/211
【摘要】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在大学生中实施教育惩戒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大学生教育惩戒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缺乏对高校教育惩戒行为性质的统一认识,存在着迎合学生不敢惩戒、教育惩戒不合法、不合情理等现象。在正确实施教育惩戒时,应综合运用尊重、公正、适时、适度等策略,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惩戒的独特功能。
?
历史与创新
——大学制度演变的历程与借鉴 吴远 葛军/214
【摘要】大学制度就是协调、规范大学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本文主要从大学制度的微观层面,探讨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主要大学制度,概括了大学制度的主要类型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制度创新的理念和策略。
?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姚芳/218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从语音、汉字、词汇、语句、语用规则等方面都显示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涵。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同时又是文化教学。
?
中美高校德育实施目标、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贾仕林/221
【摘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美国高校德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中美高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分析与比较,借鉴了美国高校德育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以期能进一步改善我国高校德育的效果。
?
从中日对比谈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 武锐 方媛/225
【摘要】本文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中日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梳理出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其次,在基于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模型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其主要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教育投资的非线性与延时性。进而借鉴日本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提高的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问题提出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