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戎珂 黄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6-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经济发展新空间。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党中央强调要建设数字经济,迎接数字时代。当前,为了实现我国从数字大国向数字强国转型升级,我们应当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是发展方向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制定多个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明确了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方向,有效引领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一方面,超前谋划布局,高度重视做大做强数字经济。2015年7月至8月,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强调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传统经济的赋能效用。随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推进“数字中国”建设。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的研判,提出我国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的明确要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发展数字经济拓展到乡村领域。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党中央的超前布局下,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球领先,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全球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得益于中国物联网基础设施优势,中国将在“十四五”时期成为全球数据生成最大国。
?
另一方面,开展平台治理,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数据安全治理不力、数据价值释放不充分,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行业间区域间人群间数字鸿沟有待弥合,平台经济发展不充分、企业运营不规范、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我国颁布了《网络安全法》《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しǎú莅福返确煞ü?,不断强化对个人数据权益和隐私安全的?;?。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致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以及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的会晤和G20领导人峰会中提出,要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对数据产权制度建设、平台经济反垄断和企业责任等作出重要部署。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反复强调要完善数字经济安全体系,不断探索符合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治理方式,细化平台企业数据处理规则,探索数据和算法安全监管等。
?
赋能高质量发展是根本目的
?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目的。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
一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通过发挥数据价值,能有效延伸和细分产业链,将过去难以充分发挥价值的要素和环节激活,释放新动能、实现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随着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的作用逐渐凸显,全社会对数字产业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硬、软、云、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IaaS、PaaS、SaaS等数字化服务需求增长迅速,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浮现,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分工、新市场、新模式、新财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度增长,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
二是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在农业发展领域,高精地图、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助推农业精细化管理和农产品线上营销;在制造业发展领域,工业互联网在供应链的研发设计、制造生产、市场匹配等环节发挥巨大作用,提高了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在金融等服务领域,数据要素和区块链、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挥了信息挖掘和匹配功能,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赋能作用。
?
三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数字治理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在社会治理领域,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有效提高了政府精细化治理和服务能力,特别是在重大公共安全和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治理领域,政府和大型平台企业协同发力,规范行业发展,维护经济高效、稳定运行;在其他领域,数字技术也不断赋能从信息化治理向数字化治理转型。展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正在不断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促进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整体变革。
?
提高国际竞争力是长期追求
?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新高地,并正在成为重新定义一国经济实力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率先掌握数据要素,主动寻求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对构筑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一,推动全球数据治理,兼顾数据安全与跨境流动。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要素,互联互通是数据要素实现价值的本质要求。当前,国际数据跨境流动呈现“俱乐部化”趋势。2020年9月,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强调要维护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开放、安全、稳定,并积极实施国内数据立法和探索制定国际数据跨境规则。2021年6月通过的《数据安全法》明确提出,要围绕数据跨境安全和自由流动,积极参与数据安全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同年10月出台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的“自评估+国家安全评估”阶梯式安全评估方案,为形成数据跨境治理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
?
第二,推动“生态出?!?,共创“数字命运共同体”。早在2016年9月,中国就作为G20主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蓝图的重要议题;2017年3月,我国发布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提出共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同年12月,为拓展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中国与老挝、沙特等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探索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为共创“数字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典型示范。2020年6月,新加坡、新西兰、智利三国联合签署《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次年11月,中国就主动申请加入DEPA,表达与各成员国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的愿望。在鼓励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数字经济竞争与合作方面,2021年7月,商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对中国数字产业“走出去”做出明确指引,要求形成数字基建、消费者平台、产业平台、数据市场合力,倡导从项目型出海到生态型出海转变,不断提升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竞争优势,最终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作者简介:戎珂、黄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
二、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塑造数字文化产业新赛道
齐骥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5-3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是在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契合新时期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多元化、互动型、沉浸式体验消费的空间和载体,不但能够满足年轻群体对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性消费的需求,而且能够解决老龄群体、残障群体传统文化消费受到身体条件、装备设施条件等制约的问题,可以全方位地创造新的文化体验。
?
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チ?、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为与新兴技术、生物、高端制造和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兴支柱;2017年,原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国家层面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文件,也是首个明确提出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政策文件;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又出台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从顶层设计到产业创新,从国家治理到区域探索,一直在不断探索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的进程?!兑饧返某鎏ǎ治幕捣⒄勾肟斐档?,也推动了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营造的进程。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应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要利用数字科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还要推动文化产业和平台经济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云演出、云直播、云录制、云展览、云综艺等新业态,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消费模式。
?
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是应对数字时代人民群众消费新趋势的重要判断
?
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9.1%,而产业数字化的规模则达到31.7万亿元,数字技术正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渗透融合。在文化产业领域,数字化也不断通过赋能传统文化业态,创造新的消费体验形态。比如,不久前故宫就推出了朱棣建造紫禁城VR沉浸式体验项目。借助数字技术,游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选择虚拟角色,进入数字场景,在鲜活的历史时空中漫游,亲历古代故宫,触摸历史建筑,感受宫廷生活。而此前一度名声大噪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也是采用数字科技丰富文化体验的代表作。通过数字化场景,北宋东京风物和社会风情被逼真地复原,游客可以沉浸式地体验到熙熙攘攘的街市,可以穿越颇具风味的市井生活,更可以感受到北宋工商业繁荣、人烟稠密、百态俱备的经济社会发展。数字文化消费场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形态,不断改变和创造着新的体验方式,丰富和拓展着新的感知空间。正是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全息互动投影像、数字场景、云端展览、虚拟旅游等新体验、新消费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数字经济所具有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是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数字文化消费的重要支撑?!兑饧返某鎏ǎ砸际质贝奈幕哑鸬搅酥匾姆⒄沟枷颍砸嘉幕蹈咧柿糠⒄蛊鸬搅嘶耐贫饔?。
?
发展数字文化消费场景,也是契合全球疫情防控背景下消费体验需求的不二选择
?
《意见》指出,要“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数字化文化体验,巩固和扩大中华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的展示空间”。事实上,从2016年虚拟现实(VR)产业元年,到2019年多个国家开始推广5G技术,再到2021年3月,全球第一个元宇宙概念股Roblox在纽交所上市,引燃了元宇宙概念,数字化场景已经成为驱动人类迈向虚拟世界、徜徉虚拟场景的重要载体。在旅游领域,线上化、数字化不断向更多旅游业的场景延伸,旅游大数据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云旅游平台、线上数字化体验、沉浸式旅游场景等加速发展,虚拟旅游也随之快速发展,许多博物馆、旅游景区将打造虚拟数字场景作为重要方面。
?
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作为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以“全唐”市井文化生活体验为核心定位,营造了“全唐”概念的消费场景,使线上游览获得了全新的场景体验。此外,还有许多博物馆都开辟了数字化虚拟旅游云空间,景点画质高清、图像栩栩如生,并配有图文、视频和音频介绍,它们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游览全球的成本更低、时间更灵活、便捷性也更强。
?
虚拟博物馆游览和虚拟景区游览等方式,就是借助数字化场景的构建,实现游客的博览体验和交互沉浸。从产业发展看,数字化场景极大地解决了文化旅游的成本,也使品质化、多元化、数字化的文化消费为大众所接受。根据iResearch数据预测,到2023年5G云VR终端节约的成本规模将达到734.9亿元,数字化场景也将更多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虚拟旅游、数字消费等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还是优化互联网文化消费渠道和消费形式的有效路径
?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5日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催生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诸如电商淘宝村、虚拟直播、云上带货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服务业态也随之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乡村美食博主、乡村网红IP不断涌现,数字文化消费场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以“小屏”为载体的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因为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灵活性,成为乡村淘宝重要的终端,数字化的消费方式,不仅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可以与用户进行深度互动和沟通,而且可以优化特色文化产品的展示,以场景体验触发文化消费,创造交互式购物体验。
?
根据阿里研究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2021年淘宝村数量突破7000大关达到7023个,较上年增加1598个,连续第四年增量保持在1000个以上。淘宝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提供的支撑和数字场景引发的消费,更得益于文化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的迭代创新?!兑饧分赋觯拔贫斩说取∑痢可矶ㄖ聘鲂曰嘌缘奈幕帜谌荩俳缦?、定制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发展。推动‘大屏’、‘小屏’跨屏互动,融合发展。”正是数字化的消费场景的构建,让偏远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居民可以消除时空隔阂,体验到泛在的文化消费。从网络消费看,2014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1800亿元;到2020年,已增至1.79万亿元。全国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3万个??斓萃阋迅哺侨?/span>3万多个乡镇,覆盖率达97.6%?;チ捌渌丛斓南殉【?,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发展高质量、泛在式的网络消费空间,将是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的重要任务。
?
但值得关注的是,防范因为数字鸿沟带来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也将被提上议程。正是因为数字化思维的落后、互联网布局和数字化内容开发的不均衡,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丰富的内容资源,难以转化为数字化消费场景。因此,?;ず?、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并做好数字化的内容采集、成果转化,也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三、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晓刚
来源:光明网 2022年06月21日
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数字经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也是解决产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性问题的重要抓手。发展是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基础,而协调均衡发展则是关键。数字经济通过将数字技术纳入生产体系、数据资源融入生产要素、将数字产品和服务支撑政府政务服务,助力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和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创新发展和促进技术进步、政务服务质量和社会经济治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为实现产业协调均衡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差距缩小提供了数字化动力。
?
数字经济赋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数字技术融入生产体系,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一是要融入数字技术推动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使所有的劳动者均能够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以及社会福利。一方面健全全国户籍制度信息智能管理系统,下大力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解除城乡劳动力有身份的区隔。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规范就业标准,消除就业歧视,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渠道,促进平等就业。
?
二是融入数字技术推动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融入数字技术,不仅可依托数字平台载体,建设高标准期货交易所,强化股权交易市场功能。也可增强数字贸易功能,加大服务性贸易开放力度,并探索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引导跨境资本流动合理有序进行,进而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增加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
三是融入数字技术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数字技术可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评估、作价、量化,将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产权按贡献比例分配给创造该知识产权的技术人员,实现激活技术产权的激励目标。因此,融入数字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也有助于盘活商誉、品牌等拥有技术含金量的知识产权,激活技术市场活力动力。
?
数据资源融入生产要素,推动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一是数据要素确权有助于发挥数据要素市场价值。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从立法角度确定数据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流转权等,推动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交换等过程有序进行,最大化激发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价值。同时通过立法的方式保障数据的“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确保数据要素市场安全有序运行。
?
二是规范统一数据市场有助于发挥数据要素协同效能。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数据和各类社会组织数据的协同能力、建立统一规范数据共享管理制度等方式有条件、有序地放开数据要素资源,发挥数据共享、共用、共建、共赢的作用。
?
三是健全数据要素交易规则有助于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以市场化、标准化为交易规则,以市场价、成本价、现金流为定价手段,健全数据的评估机构和数据交易场所,构建良好的数据要素市场的运营秩序和运营环境。
?
数字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务服务质量,缩小产业发展差距。一是数字产品和服务推动数字政府参与多元化。政府拥有海量的用户信息和数据资源,能够有效寻求与企业、机构合作,挖掘更多拥有强大数据处理、提取、价值变现能力的大型企业,参与政府政务数据平台的建设、管理、运营,这类企业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技术,可有力发掘政务数据的市场行情、发展趋势、竞争潜力、投资价值和回报前景等信息,充分挖掘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更多企业参与数字政府建设,降低政府就授予其特许经营权排除其它厂商的概率,减少更多的市场垄断。
?
二是数字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减少行政干预。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投资取向、存贷款利率、税收优惠、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偏向于重点行业,尤其是针对高垄断性与高竞争性、高技术性与低技术性、基础性与非基础性的行业在信贷配给、信贷利率、信贷优惠、税收减免上的不同,造成产业间歧视。数字政府依托拥有海量的用户信息和数据资源的优势,为实现政务数据价值最大化,有效支持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为其提供数据资源支持,促进行业平衡协调发展。
?
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的推进路径
?
健全数字技术研发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必须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有效支持,从而加快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更好更快融入生产体系,发挥数字技术赋能要素市场化作用。通过积极引导政府基金跟投、资产抵押、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拓宽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引入担保企业、担?;梗稚⒒夤丶诵募际醮葱陆鹑诜缦?。同时,依托财政专项资金、税收优惠减免政策,探索适合数字技术创新的税收管理制度,降低数字技术研发成本。
?
加速推进前沿技术突破,创造数字经济新动力。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系统推进全行业互联网应用,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向更多实体行业、实体场景集聚与延伸,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同时,强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联动作用,发挥数据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发展。突破人工智能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为数字经济注入新动力。
?
加强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建设,实现数字平台治理规范化。完善知识产权?;し芍贫?、信用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建立数字经济发展监管体系,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建立数字经济风险预警机制和预警体系,针对可能产生的数字经济风险及时预警,并规范数字经济风险防范流程和防范措施。此外,厘清数字平台的责任与义务以及数字平台的履责范围,完善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加强数字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提高数据资源获得质量。数字政府建设也要通过引入多功能新技术,推进数字政府在数据收集、编辑、存储、传播和开放等各个环节不断进行优化,以保障政府开放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使经济主体能够充分地获取政府开放的数据,进而缩小各个行业、产业获取政务数据资源可获得性差距,减少产业间、行业间差距。
?
作者简介:任晓刚,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四、中国益贫性乡村旅游的经验启示
郦莉
来源:农民日报 2022年06月27日
我国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圆满收官。旅游业作为助力扶贫的措施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益贫性旅游通过创造就业、吸引投融资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使得贫困地区创建自己的经济支柱,从单靠政府补助的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再者,益贫性旅游与本地文化遗产?;ば纬闪讼嗷ヒ来娴墓采步叵担谟行蔚穆糜巫什∩洗丛炝宋扌蔚目稍偕壑?,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确保乡村人口,尤其是社区中相对贫困的人群能够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仍是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国内益贫性旅游的经验类型进行总结,以助于未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
?
建设扶贫旅游乡村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被广泛运用,形成了今日扶贫旅游乡村遍地开花的局面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实践经验,主要可以分为“国际-本地”合作、公共部门和党员帮扶及民间力量协作三大类型。
?
“国际-本地”合作类的主体是国际组织,包括自然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两类。“国际-本地”合作模式是一种跨国旅游合作模式,国际组织的发展项目资金使用通?;嵊肓瞎?/span>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挂钩,且有较强的国际示范效应,其所选择的合作伙伴主要为当地权威主管部门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因此这一合作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国家形象、推动以旅游为载体的民间外交,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传播功能。目前,该类型益贫性旅游案例占比较小,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
公共部门和党员帮扶类的主体是党和政府组织、国企与以高校为主的事业单位,包括红色精神传承创新、地方部门对口帮扶、国企省旅多口帮扶和高校对口技术帮扶4类。其中,红色精神传承创新类主要是挖掘具有革命历史里程碑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将党建、工会、思政等工作内容与地方政府的减贫、可持续发展等职能有机结合;地方部门对口帮扶类既有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帮扶,也有同级政府之间的横向帮扶;国企省旅多口帮扶类则是以中铁旅和中青旅为主的国企和各省份的旅游企业利用铁路班列或文旅结合的方式进行帮扶;高校对口技术帮扶类主要以作为部委直属事业单位的高校为主,根据相关部委的扶贫任务划片,通过规划、设计、评估等技术性方式进行帮扶。
?
民间力量协作类的主体是民间力量,包括村集体自组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网络平台助力传播和专家引领多元扶贫4种方式。村集体自组织类项目是以村民通过合作社或集体经济形式组织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为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类项目多为本地民营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对贫困地区的村民进行帮扶;网络平台助力传播类项目则是通过网络平台为乡村旅游提供便捷与流量,不论是穷游网、携程旅行网这类专门为旅游业打造的网络平台,还是像字节跳动、快手这类以流量为主的分享平台;而专家引领多元扶贫类项目的行为主体是具有益贫旅游丰富经验的专家个人,其通过所能调动的社会和公益资源,将扶贫与地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
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序开展,未来具有“国际-本地”合作模式特色的益贫性旅游项目将逐渐在各类旅游项目中占据更多份额。在充分利用国际组织遗产?;ぷ式鸬耐?,将地方旅游项目纳入全球价值链,不仅有助于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也是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的重要举措。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帮扶的模式,作为公共部门拉动旅游产业的扶贫效能,初期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后期将逐步让位于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使多元行为主体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因此,将会有更多社会企业和组织、高校专家、智库团队,以协同帮扶、公私合营的管理机制,深入乡村、参与治理。美丽乡村将会迎来八方来客,他们不是短暂地停留,而是可以将自身的职业生涯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农家人”。他们可能是农学家、建筑师、音乐家、管理专家,带着对乡村发展和建设的热忱与激情,投入到推动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时代洪流当中。他们也可能是“海归派、高知派、专技派、公益派”,无论年长年青,也无论资历深浅,凡有学识、凡有爱心,均可成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多元主体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效应来看,调动青年一代赶赴乡村创业的热情,对于乡村治理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和支持。
?
从一定意义上讲,益贫性乡村旅游首先是乡村产业兴旺之后的发展依托,其次是在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益贫目标实现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产业利润与公平发展二者之间寻找均衡点,是益贫性旅游事业能否可持续的重要评测指标。多元主体的融入并不自动引向公平发展,公益主体的参与也不一定能够杜绝对利润的追逐。因此,如何通过创设机制,使益贫性旅游的优秀做法和最佳实践得到广泛传播、交流和借鉴,对于各方而言都至关重要。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角度而言,善于借助国际多边机制,推动益贫性旅游的南南与三方合作,将是未来充分调动国际国内两类资源的有效途径。
?
作者简介:郦莉,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黄慧宇,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硕士研究生
?
?
五、做好城乡融合大文章
冯奎
来源:经济日报2022年06月06日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一篇大文章。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到2022年初步建立、到2035年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成熟定型的主要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深化思想认识,解决关键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
释放城乡融合强大动能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是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都需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释放强大动能。
?
城乡融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梢运?,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具有全局性意义。
?
城乡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迫切需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从现实情况看,城乡之间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尚不完善,城乡经济活动的标准和程序也不完全统一,经济循环还存在着若干亟需打通的堵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解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助力。
?
城乡融合对于拉动投资和促进消费意义重大。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看到,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不少弱项和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将会开辟巨大投资空间。特别是随着城乡融合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巨大消费潜力将得到释放。
?
突破城乡融合主要障碍
?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将影响要素顺畅流动的问题作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予以攻坚突破,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
从劳动力要素角度看,在农民进城方面,应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降低落户成本,吸纳农民工进城安居乐业,促进其转化为新市民;在“城里人入乡”方面,需健全配套政策,探索对人才的相关激励机制。
?
从土地要素角度看,要做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一个重要推进方向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具体路径和办法。这既亟需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政策,也应允许各地稳健试点推进。
?
从资本要素角度看,要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大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需要财政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加强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并着力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
?
从技术要素角度看,城市可提供技术供给,乡村对技术有需求,关键是要让技术流动起来。为此,应通过加快建立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等,促进技术人才在城乡融合领域找到用武之地。
?
从数据要素角度看,农村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还相对落后,需要通过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建立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等,推动城乡数字经济发展。
?
培育城乡融合有效载体
?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60%,城市群发展深入推进。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需充分研究城镇化现状与进展,选准有效载体,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依托城市群与都市圈推进城乡融合。城市群和都市圈都由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应完善郊区新城功能,促进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发展,吸引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远郊区人口集中集聚发展,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充分利用城市群与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依托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综合交通枢纽等,布局产业平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发挥县域对城乡融合的平台组织作用。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其更充分的资源整合权。对城市群与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应借助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力量实现城乡融合。对较为偏远的县,应强化县域与中心城市的连接,增强县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利用特色区位、产业、文化等增强对投资和消费的吸引力。提升县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完善县乡交通线路建设,更加合理地布局教育、医疗资源,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
将重点镇、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城乡融合亮点。镇、村建设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选择重点镇、特大镇、特色镇,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把农业园区作为重要平台,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在突出产业功能的同时,增强休闲、娱乐、康养等功能,更好服务城乡居民生活。点线结合进行美丽乡村布局建设,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支持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
?
探索城乡融合治理机制
?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要求探索城乡融合的治理机制,通过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
全方位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工农城乡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面临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
?
充分发挥各类机制作用。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效率效益,又要着力从制度安排上促进公平正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高效率的城乡资源配置。同时,在城乡不同主体之间,还要积极发挥协作、合作、帮扶等机制的作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
?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城市和乡村在治理目标、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创新治理形式,让市民与农民、工商企业与政府部门、行业管理机构与村集体等各类主体充分交流对话、共同参与治理。要尊重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听取其诉求,切实?;て淙ㄒ?。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城乡融合领域。要发挥各类富有成效的议事机构或平台作用,使不同利益主体充分沟通协商,分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效。
作者简介:冯奎,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
?
六、以文明新形态之光照亮全人类共同价值
姚遥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2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既以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又进一步推动多元文化开放融通、互学互鉴,展现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文明交流互鉴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辩证关系时反复强调“国与国相处,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契合。纵观人类文明史,中国提出的“共同价值”源自天下体系的“多元共生”,强调自身一元性与世界多元性的有机统一,认为“共同价值”是“我有,你也有”,代表了不同文明在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只是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因而不需要任何一方强加于人。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从本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出发,海纳百川、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从而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
?
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和平与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文明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的大视野、大格局,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坚持以文明共存、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精神动力。历史已经证明,一旦强权国家渲染文明冲突、扩张文化霸权并不断推进唯我独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外交政策,世界和平就必然蒙上阴影,共同发展也必将沦为空谈。
?
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公平与正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回首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公不义和所谓“公理战胜强权”的虚伪之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严词批判“仗着自己的强力蹂躏他人欺压他人的主义”,认为“有了这种主义,人类社会就不安宁了”。在“强权的自由”与“群体的公正”之间,中华文明历来重视处理好“强弱关系”和“群己关系”。孟子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表明大小强弱是客观存在的分野和差异,但强者不应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弱者不能自甘堕落、依附强权,唯有遵循公认的伦理和规范,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共生、公平正义的社会与天下。面对当今世界种种?;?,中国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不断呼吁各国坚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上述价值的充分体现。
?
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民主与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从国内外政治发展的兴衰得失中深刻认识到,一国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必须深深扎根于当地社会土壤,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世界上民主样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即使是西方各国之间,民主制度、民主形式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民主的关键在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自由的前提是不能妨碍其他人的自由,以单一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和不自由的。实现民主与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倡导交流互鉴的文明新形态,就是要同各方一道探索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途径。
?
我们相信,新征程上,中国必将继续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继续推进同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和进步力量交流互鉴、相融共生,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出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作者单位:外交学院)
?
?
七、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吴江
来源:学习时报 2022年06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不仅要做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等社保体系建设的国家顶层设计,还要借助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契机,推动信息、资金、劳动力等社保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上下足功夫。
?
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性和规范性的辩证关系
?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和为人民生活托底的作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性和规范性具有的内在同一性。
?
规范性是统一性的标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性,首先需要建立规范标准,做到在规范的基础上统一。规范性是衡量社会保障各项制度进程和绩效的重要标尺,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尺,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无法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指标,无法衡量工作绩效,也无法实行精细化设计和目标化管理。即便做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各地区也依然可能各行其是、搞变通、出台地方“小政策”。
?
规范性是统一性的依托。规范性是社会保障制度红利的最有力保证。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享受大致均等的社会保障服务,必须规范各级政府兜底保障的基本目标和责任标准,各地区“重点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应做到心中有数。规范社会保障中的政府义务、企业责任、缴费程序、服务流程、监管措施是确保制度统一的基本条件。
?
统一性是规范性的归宿。规范性发展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终建立政策统一、经办统一、管理统一、信息统一、责任统一、待遇标准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这当中需要注意从规范到统一的政策动态过程和制度演进规律,从小规范到大规范、从局部规范到全局规范,正是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性的实现历程。
?
全面把握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矛盾
?
制度“碎片化”和利益“部门化”问题突出。一是“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纵深发展的“堵点”。如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养老金体制壁垒、部门员工在养老金方面“同工不同酬”等现象突出,不仅造成国家行政部门效率低下,而且严重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碎片化”的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保险领域公平和效率的双重损失。城乡分割、人群分割、信息分割、管理分割等问题加重了制度运行的交易成本,削弱了大数法则红利。
?
社会保障基础条件和政策设计的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各地区在社会保障制度基础条件和政策设计上的明显差异,导致制度优势难以充分体现。如全国各地的养老政策和信息系统各自运行,各地区的养老保险规定参保人缴费规定不同,异地转保的信息缺失、格式混乱、账单难辨等;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各地在缴费比例、待遇计发、基金管理、基金调剂、经办管理服务等方面差异较大。各地区制度设计和运行缺乏规范统一,阻碍了社会保障和衷共济、分担风险的制度功能发挥。
?
旧体系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态的新需求。当前以平台就业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虽然已经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但缺乏硬性的和具体的规定,并未从政策操作层面明确谁来组织、何时组织、责任划分等具体内容,仍然难以解决平台企业以劳务、挂靠、承揽等形式签订合作协议、规避用工责任和参保义务等问题。
?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应对举措
?
我国各地区在经济社会条件、人口禀赋特征、社会保障基础等方面差异明显,但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应享有相对均等的制度保障。要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
?
以统一性为引领,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要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从国家层面做好制度统一性和规范性设计。一是要统一覆盖范围。为劳动者提供统一规范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服务,无论劳动者就业领域、范围、形态,用人单位均应履行参保缴费义务、规范用人参保程序。二是要统一缴费比例。虽然各地区基本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存在客观差异,但出于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各地区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同时提供灵活的个人缴费比例空间。三是要统一保障待遇。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养老待遇更加公平、养老金更有保障,城乡居民在同一统筹地区享受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待遇。同时,加快推进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保险发展,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质量。
?
以规范性为核心,加强制度过程监督。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标准建设和过程监督。一是尽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规范》全国标准向地方普及,各地在国家上位标准的指导下积极制定地方标准,明确收缴、退费、特殊缴费、集体补助或资助的受理主体、相关义务和监督措施,建立数据传递、个人账户、政策性补缴、保费退付等服务质量标准。二是落实好《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实行全国统一的医保费用结算、信息化监控标准,打破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医保管理从控费管理向决策管理、智慧管理、战略管理发展。三是针对平台就业者,在全国层面设计灵活续缴和合理免缴等缴费规则,使平台劳动者可以在收入允许的情形下自由、充分地缴纳可负担的保费,以此保持其保险权利的可连续性。
?
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制度运行效率。统一规范的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是社会保障制度效率的基石。当前信息服务系统地方负责建设、管理、生成和提交数据信息,中央统一核定和汇总,但在即时互联互通和口径统一方面仍待提高。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业务功能模块,使其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完善和便捷,能够支持全国性运营的需求;二是建立健全完整、系统的基本养老保险信息管理制度,严格信息输入、信息调取、信息输出等环节,保证信息的安全和质量;三是要加快各类社会保险服务项目之间的信息衔接,通过“金保工程”的统一平台,完成参保人员在不同制度下多账户之间的数据传递、账户归集和余额转换功能,方便快捷地完成项目间、地区间的账户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