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海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与挑战
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经济活,青海经济强。妥善发挥优势,正确应对挑战,扬长避短,将是青海加快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重要保证。
(一)青海发展生态经济拥有的优势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奋发进取,已争取获得了多项国家支持,青海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开启了生态经济持续壮大的良好局面。
一是拥有丰富的盐湖、绿色农牧及旅游资源。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务必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嘱托。青海现已发现盐湖矿床70多处,盐湖资源累计探明储量约4000亿吨,其中,镁、钾、锂盐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同时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是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天然基地。青海地处世界屋脊,位于高原净土之上,自古地广人稀,农牧区生产环境纯净。伴随商贸物流的发展,精加工牛羊肉、有机枸杞、高原藜麦、高端菜籽油、富硒富锗农产品及有机饲料等在全国崭露头角。青海启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成效明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质将进一步提升。通过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美青海”“夏都西宁”“东方瑞士—天境祁连”等旅游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打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与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大关,全省旅游总收入连续4年增长20%以上。丰富的盐湖、绿色农牧及旅游资源是青海的核心资源,也是实现生态产业化的核心优势。
二是具备优异的清洁能源禀赋。青海是清洁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发潜力巨大,可再生能源资源蕴藏丰富、光伏发电技术领先、多能互补条件优越。据测算,青海的太阳能资源超过10亿千瓦,风能总储量超过4亿千瓦,水能资源总蕴藏量接近2400万千瓦,是中国陆地可燃冰和温度超过200摄氏度干热岩的首次发现地。2018年,国家能源局批复支持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并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青海成为了全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领头羊”。现已基本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集中式光伏装机位居全国首位,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过80%,绿色能源输出到江苏、湖北等省,世界首条全清洁能源供电的“青电入豫”特高压直流工程省内段贯通,绿电7日、9日、15日连创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优异的清洁能源禀赋为生态经济发展铺平了资源输入减量化道路,提高了整个生态经济的收益成本比。
三是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经验。三江源国家公园于2016年3月启动体制试点工作,将于2020年底前正式设立。几年来,试点工作不仅令管理体制趋于完善、机构运行日益顺畅、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华水塔”丰沛坚固,还为我国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生态经济发展青海经验。通过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鼓励支持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宾馆、旅行社、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项目;通过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引导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突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有机融合,不断优化绿色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三江源区绿色发展新格局,使当地居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益,形成了国家公园共享共建的长效机制。公园体制试点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断创新牧民生产经营模式,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产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才能走出一条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生态经济新路子。
(二)青海发展生态经济面临的挑战
思想、理念相对滞后,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短缺仍然是青海发展之困,生态经济要在短时间内取得长足发展还需不断寻找突破口。
一是解放思想仍然不够。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时间已久,从政府到人民群众,比较而言,市场理念与创新精神落后发达地区是不争的事实。据了解,某县省外援青干部鼓励当地农民种植某类果蔬以促进增收,农民认为从未有人实践过,难以成功,不为所动,然而有外地果农在当地种植成活,并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某大型国字号药企在青建设有机药材种植基地,需要同农民签约五年协议以保证有机种植方式,前几年农民将承担一定成本,药材成熟后药企负责以有机产品价格回收,价格远高于非有机产品价格,五年总体收益也将远高于农民当前收入,然而寻觅良久,多地村民不愿参与。面对此类并非个案的事件,群众要有“试”的勇气,政府各业务部门更要在做好监管、服务的同时,持续解放思想、切实提升专业化水平,有闯劲、有干劲,为本地发展生态经济把好脉、做好规划,这将对于发展较新理念的生态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资源消耗水平仍然较高。相关研究表明,青海省产业生态化水平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但由于重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高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水平仍处于高位,是目前制约青海省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青海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资本市场不够健全、科研人才也较短缺、研发能力相对不足等现实情况让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因此,坚持源头减量战略,严控高耗能项目审批建设,通过国家级技术平台大力引进技术,推广绿色金融将会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三是生态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生态经济市场不健全。由于土地可利用总量不高,现代农牧业技术推广难度大,农畜产品总产量还处在较低水平,不利于大面积营销推广和“青字号”品牌创建。人口基数小,内部市场容量不大,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等原因造成了省内多数工业产业“两头在外”,部分产业“循环不起来”。本省旅游产品与省外部分地区同质化严重和以传统媒体作为主要传播方式明显影响了青海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对“头回客”吸引力较强,但令其转变为“回头客”的概率则较低。生态产品交易市场虽有部分已经建成,然而总体利用率偏低,使得青海生态价值转换效率偏低,效益亟待提升。总体而言,生态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生态经济市场不健全对生态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
四、青海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选择
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靠科技创新,生态产业化的依托是优势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仰仗宣传与贸易。抓住关键节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核心技术,壮大优势生态产业,自建并嫁接在国内外重大平台,将是青海发展生态经济的有效路径。
(一)以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
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突破本省循环经济“镁锂钾”技术难点,打通产业循环链条。围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路线和区域综合环境治理,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开展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技术装备产品推广应用,强化服务体系保障。按照园区化、循环化要求,加快推进重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工业园区建设改造提升,创建以工业清洁循环发展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积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大清洁能源本地消纳比重,以信贷支持手段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本地消费。
(二)以生态畜牧业、旅游业、中藏医药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
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载体,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大农牧业循环化发展力度,强化传统农牧业生态化改造,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提升产量。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精准捕捉游客动态数据,推进青海全域旅游管理调控,结合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定制一站式、个性化出游方案。以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展示“大美青海”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旅游景点全景和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打造旅游新体验,还将升级宣传推广效果,为不断创建高端旅游品牌,如“避暑游”、“定制游”打好基础。坚持发挥中藏医药特色优势,以统筹推进中藏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为目标,重点传承和发展传统中藏医药,并依托特色生物资源,提高生物制药水平,促使全省中藏医药发展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以生态博览会、绿色生态自贸区建设深化生态对外开放
青海在全力扩大生态经济规模的过程中要担当起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地的责任,主动牵头建立区域生态经济联合协作机制,通过一系列生态经济交流合作机制宣传本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模式和经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与产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等多边合作国际平台,协助国家引导建立国际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合作机制,同时对内不断促进生态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建议多举办国际性、高规格的生态博览会、生态产业发展论坛、生态经济展览等具有宣传、交流、相互促进意义的展会,同时申请设立绿色生态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推动绿色生态产品的国际贸易,提升青海生态保护的国际形象,增强青海的生态品牌力,推动青海生态经济稳健前行。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青海日报》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