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视点 乌小花、李安然: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乌小花、李安然: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浏览:16104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2年9月27日05版 作者:未知 时间:2022-10-04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具有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发作用,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具有丰富内涵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缩影,是各民族共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奋斗的革命文化、共同缔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概括和集中表达。

各民族共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是保存在现代人的记忆、语言和行动中的历史,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传”意味着传承和延续,“统”意味着连续和统合。作为中华民族为适应环境和满足自身需求而投身于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具有连续性,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大互动成为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共性的重要途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生动力,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蓄特性,使之融汇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经历不断吸收、变革、更新、整合而愈加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形成了交相辉映、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精髓不断凝练为中华民族的标识符号,包括智力创造、社会习俗、行为标准、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内容。这些有机融合而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所依,也是中华民族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不断前进的精神所托。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必须继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优秀传统,发扬伟大团结精神,推动中华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不断汲取新的养分,在交汇激荡中生成彰显时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各民族共同奋斗的革命文化。自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由此,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各民族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孕育于伟大斗争的革命文化,以建党精神为源头,涵盖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必须继续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丰富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内涵。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生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层面都彰显着先进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讲好中国故事,充分汇聚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探索过程中的感人事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代表成果,以及改革创新精神、新时期的丝路精神等,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共享的价值理念,发挥着积极的方向引领作用。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形塑场域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实践中受历史认知、物质实践、社会关系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可感的物质环境要素、特定的民族关系结构,共同构筑了认同形塑场域,在集体记忆塑造过程中,沉淀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情感。

在历史认知空间,深化中华民族在共同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方面的认知与认同。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连接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历史叙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体记忆是国家和民族对历史的表述和阐释,通过电视、报纸、教科书、电影、小说等叙事手段和艺术作品、纪念场所、纪念仪式等符号形式,传递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要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从何而来、往何而去的问题。对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相关的知识、编码、符号、语义等象征性内容,要强化认知、解读、接受、认同和交流,唤起中华民族相融共生的集体记忆,强化共同历史认知。通过描述历史叙事并赋予情感力量的实践,涵括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空间在不断塑造和强化的过程中更加稳固,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体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中华民族历史的韧性得以突显,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能量进一步聚集,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物质实践空间,构建交融互嵌的空间布局和结构配置,强化视觉传播。视觉传播理论认为,视觉传播能够激发受众的个体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是与受众的情绪和认知紧密联系的。图像受众可以同时接收到感知信息与文化信息,进一步生成自己的情感和判断、思考和感受。因此,图像化的中华民族形象展现形式,能够更加直观地唤起中华民族成员的归属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巩固和发展集体记忆、强化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在文化符号整合逻辑中,展示于许多空间语境中被赋予广泛适用性的符号,实质上是对共同的价值观、思想认知等相关内容的体现,此类符号场景勾连起个体身份与群体归属,是理解文化系统的“钥匙”。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要构建共融互嵌的空间布局,发挥物质实践空间所具有的感观载体效用。例如,在纪念馆、博物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相关元素,利用标志性、索引性、象征性的符号形式,进行视觉传达和展演,并辅以文字说明,充分阐释图像的内涵和外延,使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社会行动空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更加具象的形式深入刻写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

在社会关系空间,塑造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互动关系格局。符号是文化意义的载体,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应深入到各民族成员社会关系空间,通过符号突显各民族间的密切关系,强化情感效果。各民族成员在共同认可上升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代表的符号的基础上,生成了民族间有序互动和相互连接的关系空间。环境符号具有创造和传达空间关系格局的强大潜力和中介作用,符号和符号系统能够扩展时间和空间的传递范围。如“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等话语,浓缩了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等价值观念,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更深层次延伸拓展。

(作者简介:乌小花,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李安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229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