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和睦相处,创造了独特的高原文化,书写了共同团结奋斗的青海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先进区到示范省的转变提升中,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必须顺势而为、加强领导,创建活动才能久久为功。同时,创建要立足青海省情,贯彻中央要求,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各级党委强化顶层设计把方向,“一把手”率先垂范抓落实,各部门群策群力同推进,始终使创建工作目标不偏移、力度不松劲、成效不减弱,创建事业才能蓬勃向上,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必须党建统领,协调各方,确保创建方向正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始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政治方向上保持高度清醒,始终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不断提高创建事业上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各级党组织熟悉和把握民族工作,以民族工作的“九个坚持”为重点和路径,有效管理宗教事务,从根本上引领和保证创建工作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从政治、政策、法律法规上把握好党的民族工作政策,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海大地盛开,不断巩固发展创新丰富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二是必须紧扣着力点,找准国家战略与地方治理的结合点,精准发力。立足青海特殊省情,落实国家治理总体部署与青海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在推进地方治理的实践中为国家治理贡献青海经验,汇聚青海力量。
三是必须问题为要、实干为本,务实推进创建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突出问题,采取务实有效举措,切实以解决问题定成效,建立推动创建活动的风向标、形成检验创建活动的标尺,始终使创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必须以民为本,全员发力,汇聚民智民力,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深推进创建活动。坚持分类指导,紧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实现全面覆盖,分层施策,推动创建活动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把各族群众、各行各业充分调动起来,赢得民心、凝聚合力,确保共创共建共享深入持久,让各族群众成为各项创建活动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五是必须更新理念,集中力量纾解各种不平衡不充分民生问题。坚持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加快共富进程,持续办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实事,着力提升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是必须依法为本、标本兼治,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把依法治理作为根本,不断完善青海民族团结进步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能力,彰显社会治理成效,始终使创建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推动。结合“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建立畅通有效的协调、保障、督促机制,注重整体联动、优势互补、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更好凝聚起党政军群全社会合力推进的大创建格局,为新青海建设作出新贡献。
青海的民族团结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前,青海创建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这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青海的落地生根;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藏稳藏兴藏方略的政治自觉、政治担当、政治作为;得益于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益于我们在实践中有效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青海篇章。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要促进民族之间团结互助,让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成果,从而让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做到“五个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立足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正确处理多样性和一致性、差异性和共同性的辩证关系,把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谐共存贯穿于创建全过程。始终秉持“共同”理念,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注重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包容多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凝聚团结合力,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海力量。
(作者为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副院长)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2021年10月2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