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玩?!薄坝槔帧保魑谌彰苹咕哂小懊砘帷薄扒熳7崾盏目窕痘疃敝?。土族纳顿节又称“七月纳顿”、“纳顿会”,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土族特有的庆祝丰收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当金黄的麦子收回了家,喷油的油菜籽榨成了油,丰收的喜悦似七月的流火在大地上蔓延时,欢快的纳顿就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欢庆的锣鼓和“大好”声沸腾了三川地区中川、官亭等乡镇的近百个土族自然村,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隆重,格调之欢快,持续时间之长为世所罕见,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节的由来
那么,这个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是何时起源的呢?追根溯源,纳顿节的产生与三川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密切相关。三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多民族文化走廊——河湟谷地在青海的东南端出口,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调查与发掘,其境内不仅有仰韶、马家窑、齐家等诸多的史前文化遗迹,还有被考古学界称为“东方庞贝”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喇家遗址。此外,三川地区在历史上还是丝绸之路东段南线和唐蕃古道的雄关要塞,羌、汉、鲜卑、吐蕃、蒙古等古代民族都曾在这儿演绎过一幕幕金戈铁马、生动鲜活的往事,而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之后,三川地区成为了土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勤劳纯朴的土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纳顿节便是其中最为古朴和神秘的一道文化风景。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土族民间流传着好几则传说:一说元朝初期,成吉思汗的军队征战西北,途经三川地区,有一小部分人因劳累过度没听见出发的号令,滞留于此,后奉令把守黄河,闲时练兵习武形成的娱乐活动;二说是三川地区过去十年九旱,后有人从四川灌县偷来二郎神像,虔诚供奉,喜获丰收,当地人载歌载舞庆祝而流传下来,等等。这些传说是土族民间对纳顿节起源的历史记忆,隐含着珍贵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学界对纳顿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源于土族先民从事畜牧业生产时期、元代中叶、明初之后等诸种说法。依据河湟地区人文历史演变和土族的历史发展,结合纳顿节的祭祀神祇、“喜讯”唱词中“河州卫刘督爷留下了青庙(苗)会道”的词句、《庄稼其》傩戏表演中反映土族生产方式从畜牧转向农耕等内容看,土族纳顿节很可能产生于明代,是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热烈欢快的会手舞展演
纳顿节是土族文化和生活在特定空间中的活态展演,集中展示着三川土族颇具特色的饮食、服饰、信仰、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从民间艺术角度看,纳顿节的表演艺术主要有会手舞和傩戏?;崾治枋峭磷迦褐谖熳7崾斩傩械募逦璧?,其队伍依次由老者组、锣手组、鼓手组和旗手组成,户数多的村庄会手队伍多达上百人。各个土族村庄的纳顿节是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正式开始的,上百名衣着鲜亮、精神抖擞的会手们列着长蛇阵来到会场上,瞬时间,锣鼓暄天,彩旗翻飞,欢快的“大好哟好”声此起彼伏,纳顿会场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走在会手队伍最前面的是德高望重的老者们,他们头戴礼帽,身穿白色长衫和黑褂子,左手擎刀,右手拿彩扇,随着鼓点有板有眼地摇摆着身段,平时步履蹒跚的老人们舞姿轻盈,神情喜悦,在纳顿中重新焕发了青春。队伍中舞步最粗犷动人的要算是鼓手了,那是一群虎背熊腰的小伙子,头戴礼帽,穿白色长衫,腰系彩带,背一面沉甸甸的大鼓,舞姿却依然矫健,他们挥舞着手臂,将鼓敲得震天响,那响亮的鼓声回荡着欢快的旋律,在好几里外就能听到?;崾置窃诨岢∩献艘蝗τ忠蝗Γ亲笥也嗌?,纵情起舞,间或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引吭高喊“大好哟好”,渲泄丰收的喜悦,声调愉快高亢,十分有感染力。当村里的会手们跳得正起劲时,远远地传来锣鼓声和“大好哟好”声,这是邻近村庄的会手们前来祝贺,共庆丰收了。本村会手队伍敲着锣,打着鼓,前往村口迎接。两村会手队伍汇合到一起后,按主队在前、客队在后的顺序回到纳顿会场上,各自围成一个圆圈,开始井然有序地摆阵法,“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八卦阵”、“太级阵”……,队形变幻不定,看得人眼花缭乱?;崾置歉龈隽成险揽诵θ荩萸榈睾?,纵情地舞,满场彩旗飘扬,锣鼓激越,整个会场陷入了欢乐的海洋。
古朴生动的傩戏展演
土族纳顿节中的傩戏是古老的民间戏剧,主要剧目有《庄稼其》、《三将》、《五将》、《关王》和《杀虎将》,表演时没有对白和吟唱,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完全靠舞蹈来展现。纳顿节中的傩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也是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庄稼其》被称为“纳顿的根本”,主要演示父亲给儿子传授生产技艺的故事,是各村纳顿会中第一个表演的傩戏。从剧情看,父亲一心想让儿子学种庄稼,但顽皮好动的儿子一会想耍赌博,一会想做买卖,就是不愿种庄稼,待老父亲和场上的老者们一番虚心教诲之后,才回心转意学种庄稼。他在学习驾牲口犁地时,竟然做出了违反农业常识的“倒驾犁”动作,此举气得母亲在一旁直摇头,父亲则冲过去,狠狠一巴掌将儿子打得翻了个筋斗,引得满堂观众哄堂大笑。整个剧情诙谐幽默,寓教于乐,不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和泥土气息,还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演变的历史过程。土族纳顿节中的《五将》、《三将》和《关王》是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军傩戏,与明代的军屯和移民有关。这几出剧目主要展现关羽、刘备、张飞、曹操与吕布之间的战斗故事,颂扬关羽的英武与忠义。在表演时,红脸关羽、白脸刘备、黑脸张飞与绿脸曹操身穿战袍,手执武器,与面容英俊、神态傲慢的吕布激烈厮杀。演员伴随着急促的鼓点时而上前拚杀,时而围成圆圈追逐撕杀,动作刚劲豪放,气氛热烈紧张,扣人心弦。在这几出傩戏中表演中,最终均由关羽杀掉武艺高强的吕布,这虽不符合历史真实,却迎合了土族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心理。三川土族深受汉族儒家忠义思想影响,特别崇敬关羽,关于他的三国故事在三川地区广为流传,官亭镇城根村还修有关帝庙。纳顿节中的三国军傩戏和土族人对关羽的崇拜,是汉文化在土族纳顿节中的遗留,充分显示了土族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的事实,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力表征。《杀虎将》又称《杀虢将》,是纳顿节中最后表演的一出傩戏,间接反映了土族先民的生活状况。在这出傩戏中,以老虎为代表的猛兽危害百姓的生命和生产安全,他们拍手、跳跃、翻跟头,气焰十分嚣张,而戴着凶恶的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挥舞双剑,杀虎为民除害?!渡被⒔凡唤稣故玖送磷逑让裼胱匀唤缑褪薅氛⒓枘焉娴睦?,还折射着土族早期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的一些影子。
纳顿节是土族民族文化中一枚色彩斑斓的“活化石”,不仅积淀了土族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和民族历史等方面的珍贵信息,还传递着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真实。在土族纳顿节中,农耕文化和军事文化、汉文化和土族原生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すぷ鞯纳钊肟?,曾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土族纳顿节被打造成了青海省知名的文化品牌,其?;ちΧ群陀跋炝Σ欢侠┐?。一直在乡野间鲜活传承的纳顿走出了封闭的三川盆地,登上了省内外形形色色的舞台,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古老的纳顿在21世纪焕发了新的生机与青春。
文章来源:青海土族 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