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
学党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是新时代培根铸魂、引领风尚的重要担当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搞清楚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的问题。通过系统扎实的党史学习教育,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悟思想,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遵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办实事,必须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作用。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开新局,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也呈现出中西方文化融合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互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应用性问题研究成为重要方向之一、研究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等趋势。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和前所未有的时代变迁,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为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历史契机。我们要奋发有为,投身现实,将思想凝聚于时代及党和国家的决策与布局上,认真思考、研究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变革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创新思想、创新理论,不辜负中华民族复兴之伟大时代及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望。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 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