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软件_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_全国资源群茶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研究动态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变化新特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变化新特点
浏览:12259 来源:本站 作者:未知 时间:2012-03-15
随着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研究对象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沿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路径发展。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活动的多样化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发生“裂变”,同时伴随着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研究过程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生产和传播,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又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比如,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可以说,这种干扰在互联网时代达到了高峰,具有随时随地、跨越疆域、真伪难辨、成倍放大等特征。

研究主体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研究人员越来越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影响,价值观念、研究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面临新的时代课题:能否跟上潮流,做到与时俱进、打破常规?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信息化给研究者的研究带来了双重效应:积极效应在于,研究者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快速、及时、全天候、跨疆域地进行信息交流;消极效应在于,研究者面对海量信息,根本无法做到“通晓天下”。

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在很多方面呈现新特点。

知识——在农业社会,知识往往体现为经验,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我爷爷说”、“我爸爸说”等,而且知识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进入工业社会,人类通过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来积累知识;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巨大变化,知识的产生规律与传播规律也随之变化。农业社会的知识量相对有限,工业社会的知识量比较丰富,而信息社会的知识量可以说是“海量”。

知识体系——农业社会的知识体系是“点滴”逐步连成“线条”;工业社会的知识体系可以表述为“块状结构”,各种知识以某个学科领域来确立各自的定位;信息社会的知识体系具有“碎片化”特征、呈现发散状态,但表面上不相关的知识会在某个节点上相连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知识占有——一般而言,农业社会的知识占有基本上是独享的,工业社会的知识占有逐步转变为分享,到了信息社会则是共享。当然,这种知识共享仍然是要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

知识传播——在农业社会,知识传播基本上靠口述;到了工业社会,书本和大众媒体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进入信息社会,知识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在农业社会的封闭环境下,知识传播速度慢,知识复制成本高;而在信息社会互联互通的环境下,所有互联网用户都成为知识系统的贡献者,形成庞大的动态知识库,并且可以低成本复制与快速传播知识,进而使得所有互联网用户都能分享这些知识,创造更多新知识。农业社会的知识传播范围非常有限,而信息社会的知识可以无疆界地传播。

开放程度——农业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工业社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信息社会则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变革,避免固步自封。

社会组织——在农业社会,社会组织很少,处于松散和不健全的状态;在工业社会,社会组织逐渐增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并呈现多样化状态;在信息社会,网络结社出现了随意性的现象,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一个虚拟组织的发起人,而且这种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可能非常大。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