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并要求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攻坚面临的任务繁重,2012年需要下更大力气推进。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攻坚任务,如垄断行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等。这些改革涉及比较重大的利益调整,困难和阻力比较大,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规划,然后自上而下强力推动,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应体现全局和整体的利益,排除既得利益群体的干扰。比如,不应由垄断部门自己来设计本部门的改革方案,或者改革方案必须获得该部门同意才付诸实施,因为这样很难调整既得利益格局,也就难以推进实质性改革。当然,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应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吸收其合理建议,但不能让利益中人左右改革方案及其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很重要,因为顶层设计最能体现全局和整体利益,有利于高屋建瓴、群策群力,集中各界智慧,制订出比较合理和可行的改革方案和规划。
需要顶层设计的改革都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是需要攻坚的改革,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所以,不仅需要提出改革的目标,而且需要提出改革的路线图。比如,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就既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包括水、电、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等,牵涉面广,比较复杂。其中,各种能源价格改革还应互相配套,如不能长期维持煤炭实行市场价格而电力实行计划价格。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是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服务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围绕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今年秋天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这一重要年份,如果能做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对于今后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顺利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以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有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
2012年除了应做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还应积极推进有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力争取得新突破。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最大好处是可以改变长期存在的负利率状态。因为负利率会刺激对资金的过度需求和投资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使资金利率能够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并逐步改变负利率状态,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抑制投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实际利率为负,不少群众包括中低收入群体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而是投入到高风险行业,常常吃亏上当,怨言不少。负利率还必然带来资金的浪费和错配,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转型,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经济,稳定物价,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改变负利率状态。这也有利于理顺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因为在负利率状态下,储蓄倾向更高的中低收入者往往吃亏,而比较富有的投资者、企业家则因资金成本低而受益。当前,由于中央宏观调控有力、得当,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开始得到有效抑制,这就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推进重要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应把水、电、天然气、成品油等价格改革放在优先位置,逐步使这些资源产品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总的看应逐步提高这些资源产品的价格,通过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但应强调,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并不仅仅是涨价,应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过程中尽可能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改善管理,降低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涨价压力。应当看到,这方面的潜力很大,需要充分挖掘。还有,对于居民用水、用电、用天然气等价格的调整应采取慎重态度,在提价时应分步进行,不能一下子提高幅度过大,并应给低收入群体以必要的补贴。2012年,我国物价上涨压力比2011年要小,估计上年涨价翘尾因素影响今年CPI上涨率约两个百分点,如果今年CPI上涨率计划控制在4%左右的话,可以考虑其中一个百分点用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这样就可以在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既不会影响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整个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财力比过去雄厚得多。今后应在促进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同时,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为稳增长、稳物价、转方式、惠民生服务。财政支出应向“三农”倾斜。去年财政用于“三农”支出首次超过一万亿元,同比增长21%以上。今年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更好地夯实“三农”基础,保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财政支出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国家扶贫标准大幅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00元,比2009年提高了92%,扶贫规模从2010年底的2688万人扩大到1.28亿人(2011年底),占现有农村户籍人口的13.4%。这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因此有必要、有能力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财政今后应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扶贫开发,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过上好日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财政支出应更多用于改善民生。最近几年各地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项目倾斜,但还可以做得更好。根据我国国情,今后财政支出中应逐步增加教育、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支出,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改变我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相对短缺的状态。这是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的最重要内容。
深化改革需要凝聚共识、综合配套、顶层推动
做好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适时推出有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需要凝聚共识、综合配套、顶层推动。
凝聚共识。我国经济经过多年快速增长,2010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进一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切实转方式、调结构,最重要的是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使经济社会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有些人误认为改革就是涨价和增加经济负担,这需要解释清楚。的确,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会使一些产品价格上涨,但应看到,这些产品价格是逐步上涨的,会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对低收入群体给予涨价补贴,更重要的是这一改革非常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而使大家普遍受益,使子孙后代受益。还应看到,经济改革不只是价格改革,很多改革特别是垄断行业改革将有力推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使老百姓普遍受益。
综合配套。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改革须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治体制等方面改革的配合和支持。比如,当前一些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包括垄断行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等,都离不开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2005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指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当前加快政府改革,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更好地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至关紧要。社会领域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也同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其中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同深化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顶层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不仅改革规划需要顶层设计,而且改革规划的落实需要顶层推动,就是需要自上而下有步骤地推行。为什么需要顶层推动?主要是要打破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干扰。有些改革如垄断行业改革、行政审批改革,光靠改革主管部门是很难协调下来的,这时就需要有顶层的决心和推动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进。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推进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向市场单轨制过渡时,有的产品供求已经基本平衡,计划价和市场价差已大大缩小,具备了并为市场单轨价的条件,但当时这些产品的主管部门就是不同意并轨,提出种种理由保留计划价,把住定价权不放。最后还是靠国务院下达价格放开目录把这些产品列为价格放开产品,才使得这些产品从双轨价变为市场单轨价。这就是自上而下推动改革的实例,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2年2月7日 作者:张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