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一词,大多数人都熟悉。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几十个以低碳为“根词”的复合词很快就会出现: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低碳,似乎已进入了中国人经济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直面的事实是:“十一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由世界第二变成第一。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不久前的一次论坛上透露,201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估计为3%左右,全年3.5%的预定目标或将不能完成。“十二五”我国低碳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不得不说“十二五”节能目标挑战大
尽管官方的统计数据还没有正式公布,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节能目标没有实现。
“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只有1.6%,我们需要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前三个季度能耗下降与预期目标相差很大。”多年从事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的杨富强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杨富强博士指出,有四个原因造成这种现状:一是2010年一些地方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拉闸限电,高耗能企业受到限制,但进入2011年后,曾经受限的高耗能企业开足马力大干,希望将前一年的损失夺回来;二是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地上马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大批投资投向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企业,2011年这些投资项目已全部开工;三是东南沿海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高耗能产业在减少,但中西部一些地区高耗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使全国的节能形势面临新困难;四是相比“十一五”20%的节能目标,一些地方认为“十二五”期间16%的目标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实现,产生了懈怠心理。
“气可鼓不可懈,政府必须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决心。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我们不能再像2008年那样狠踩油门。增长有高有低是正常的,要在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尊重市场和经济的规律,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进行技术改造。”杨富强说。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2012年《低碳发展蓝皮书》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尽管出口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出口额仍处于高位,这些因素将驱动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进一步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能耗强度下降16%、二氧化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充满挑战。
以能源消费总量2015年控制在41亿吨标煤估计,201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可能达到84.6亿吨,届时将超过美国49%左右,未来二氧化碳减排形势异常严峻。此外,地方政府经济预期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差距,使“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标煤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蓝皮书认为,“十二五”对于中国长远的低碳发展是一个关键时期,不仅要实现预定的节能和碳减排目标,还应该稳固低碳发展基础,为未来铺平道路。
不得不做未来发展低碳“必须有”
也许人们会问,在各种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努力解决的发展时期,低碳,为什么是中国不得不做的事情?
从全球范围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低碳经济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9年4月,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
自2012年1月1日起,欧盟已不顾其他国家的反对,对所有到达和飞离欧盟机场的航班征收碳排放费。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编写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百分之一的投入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的损失,所以报告强烈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但是,看似表面的喧嚣热闹,却离不开这样的残酷事实: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年、60年和100年左右耗尽。
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挤出足够的时间。
低碳发展,是决定着未来人类命运而不得不做的选择。
“十一五”期间,我国扭转了“十五”时期能源强度快速上升的趋势,共实现节能6.3亿吨标煤左右。但强度下降与总量上升而形成的交叉型、剪刀状格局构成了我国现阶段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低碳技术推广比例仍然较低,多项核心技术尚未掌握。
2011年11月9日,国务院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低碳发展在理念和概念的拓荒后,正进入寻路、探路、开路的行动阶段。
不得不谏表面文章要不得
“低碳发展需要长期扎实有效的不懈努力,而不是一时热闹和表面文章。”杨富强说。
目前,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目标的大中城市超过百个,表现出各地低碳发展的决心和热情。但细看数量众多的“低碳宣言”,有扎实工作、稳中推进的;也有在“低碳旗帜”下大规模圈地上项目的,所作所为甚至与城市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运动式的建设“低碳城”令人担忧;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大量新建“低碳产业园区”,造成光伏、多晶硅产能过剩,不仅无益于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还造成新的污染;而低碳消费市场的狭小,对于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讲,也极为不利。
杨富强说:“能源总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多管齐下、多方治理,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政策设计,也要有自下而上的公众行动。”
“不做低碳生活的旁观者。”是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提出的鲜明观点。
有这样一组数据——
人体:每人每天通过呼吸释放二氧化碳1.14千克;电脑: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二氧化碳10.5千克;汽车:一台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2.5千克。在中国,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升排量的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高达约2611吨。
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少开一天车……从点滴做起,低碳生活正在悄然走进中国。
“我作为一名从事低碳与经济发展研究的学者,绝不会只将节能减排停留在口头上。”潘家华说:“就我个人来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仍会从点滴做起,夏天不开空调,两公里以内的距离,如无紧急情况,绝对步行。我相信,节能环保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也包括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中。”
背景链接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领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生活通常指低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12年2月7日 作者:张翼